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24小时不停歇 只为守护生命安全|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从开封那间只能进行简单包扎止血的急诊室,到年门诊量30余万,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8%,布局4个院区、9个病区、358张床位的超大体量急诊医学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急救团队如何以“守护公众生命安全”为初心,扬帆远航的故事。
“我们急诊医学团队连续多年在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全国前十名,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急诊内科主任高艳霞教授心中的急诊科是一个24小时向公众敞开的守护生命安全的窗口,抢救生命于危难之中是急诊人的使命,郑大一附院急诊团队时刻准备着挺身而出,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从“中转站”到“急救中心”的蜕变
追溯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近70年的发展历程,是从一间急诊室到急诊科再到急救中心的蜕变。
高艳霞介绍,1957年,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室在开封成立,初具雏形的急诊室条件简陋,人员短缺,只能进行简单的清创、包扎和患者转诊。次年,随着河南医学院迁至郑州,医院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新建的门诊大楼北配楼一楼,焕然一新的急诊室设置了内外科诊室、小儿科诊室、抢救室、清创缝合室、观察室、治疗室、注射室,初具规模。
1987年,医院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急诊科,组建了由12名医生和27名护士组成的医护团队,并设立了10张观察床,但依然需要各专科医生轮流支援,“当时的急诊科更像是分流各种急症患者的‘中转站’。”高艳霞说,转变发生在1990年以后,在首任急诊科主任杨壁卿的带领下,急诊科逐渐实现了向自成体系的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中心的独立专科的转变,此后又配置了急诊外科病房,不断优化急救流程,有效降低了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
时间来到1999年,即将迈入新世纪的急诊科正式更名为急救中心,并进一步完善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病房和观察室,开创了河南省创新急救模式的先河。此后又接连加入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向国际化急救中心迈进。
在陈建民、刘保池、李莉、朱长举等几任急诊科主任的努力之下,郑大一附院急诊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专科,升级为急诊医学部,自此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伤一体化救治,设立河南省首家危重患者转运服务中心,获评“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省域基地”,成为河南省创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当前,在孙同文主任的带领之下,急诊科已完成4个院区的布局,设立9个病区,医护人员860人,年门诊量达30余万,年全麻手术量超5千台,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8%,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我们已连续多年位列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十名。”高艳霞自豪地说。
24小时不停歇 守护生命安全
“急诊科是一个24小时向公众敞开的守护生命安全的窗口。”高艳霞如此描绘心中的急诊科。她犹记得几年前接诊的一例车祸伤患者,骨折、肠穿孔、肝破裂、脑外伤……从救护车上抬下来时,患者已奄奄一息,急诊团队迅速启动抢救流程,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脑外科、胸外科、骨科专家等多学科专家紧急会诊,制定手术方案,急诊手术室快速反应,做好术前准备,在多学科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渡过危险期,最终转危为安。
高艳霞说,这得益于“创伤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建立,早在2014年,科室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融合“现场急救、院内抢救、急诊手术、重症监护和病房治疗”为一体的救治体系,急诊抢救成功率居全国前列,肩负起河南省乃至全国紧急医疗救援的重任。
目前,科室以先进的现代急救理论为指导,以救治疑难急危重症为重点,已形成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ICU、急诊病房无缝连接的“五位一体”大急救体系,在心脑血管重症的早期诊治、严重创伤急诊一体化救治、重症中毒的救治、急腹症的急诊手术治疗以及危重症救治等多个方面发挥特色优势。
近年来,团队临床救治硬实力不断提升,在心肺复苏、脓毒症、急性中毒类疾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胰腺炎、创伤骨科、急腹症等救治方面打造14个科研团队,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大力提升实力。同时,团队着力打造定位抢救创新模式,真正做到分工有序、密切配合。更为重要的是,多学科人才的汇聚奠定了急诊团队在完成急危重症救治任务中的底气。“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素、敢于担当,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挺身而出,完成各种抢救任务的队伍。”高艳霞对团队的综合救治能力信心满满。
传承优秀基因 做合格的急诊人
外伤包扎止血、紧急心肺复苏是高艳霞对急诊科的最初印象,而当真正成为一名急诊医生以后,她对急诊科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感悟。“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往往以症状为主,而急诊人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疾病表象里了解疾病本质,快速找到真正的病因,做出准确判断,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一位胸痛患者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一定就是急性心梗吗?并不是,曾经有病人是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的机械性堵塞。
一位腹痛患者,血压升高,是主动脉夹层吗?不是,是急性胰腺炎引发腹痛,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一位黄疸、腹水合并纳差患者,是肝胆疾病吗?答案是心衰,因为慢性心功能不全为救治,引发肝硬化,因此出现黄疸,同时由于胃肠水肿,导致患者吃不下饭。
一位恶心、呕吐的患者,是急性胃肠炎吗?答案是急性下壁心梗。
一位30岁的男性,既往无任何疾病,发热4天,未在意,到球场打球后胸痛,我们立即做心电图,查出是心梗!立即进行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等治疗,患者转危为安。谁能想到,30岁男性会发生心梗?但这在急诊科,并不少见!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太多在教科书中学不到的‘非典型’病例,患者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除了临床经验的总结,我们的诊疗经验更多来源于身边老一辈专家的言传身教。”高艳霞说,老师们传授给她的“诊病法宝”她至今铭记于心:诊断疾病主要遵循最佳证据、精湛技艺和以人为本三结合的准则。只有本着对患者充满同情、善意、帮助的心理才能获得患者的配合,并能获取真实的疾病资料,在两者基础上,才能寻找到最佳证据。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对发病过程详细了解,掌握病情了如指掌,所有检查有的放矢,所有用药心中有数,重视治疗反馈作用,理解应用指南建议,对患者预后准确判断”,这是急诊科多年来对每一位医生的要求。现代医学要求急诊医生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因为科学的临床思维可以使疾病获得及时的正确诊断,错误不恰当的临床思维则会导致疾病的贻误或治疗的错误。急诊科一直注重对年轻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从医多年,从学到教,教学相长,高艳霞也从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教授,她常教导学生们从全人思维诊治多学科交叉疾病,希望将科室优秀的医学基因传承下去,让一代代的年轻人担负起急诊人守护生命安全的重任。在医疗、教学、科研过程中,高艳霞领悟到重视思考、善于思考对于医者的必要性。
作为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培训基地,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已成为中西部区域性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同时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全省急诊急救培训基地。高艳霞相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AI识别、远程医疗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急诊团队取得更大的进步,“用最迅速的反应、最优的处置措施、最先进的救治手段救治患者是我们的行动准则。”抢救生命于危难之中是急诊人的使命,郑大一附院急诊团队时刻准备着挺身而出,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