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麻醉中青年医师过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从华北到华西,再到华中、华东,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将在华南地区画上圆满的句号。”9月5日,由麻醉医学专栏编委会指导、《医师报》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南站成功举办。来自华南地区的10名中青年麻醉医师,以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展开了一场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医学交锋。
大会共同主席、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潘灵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年轻不仅是资本,更是一份无价之宝,它蕴藏着无尽的潜力与梦想。麻醉医学的未来正掌握在年轻一代的手中。
他还表示,在活动中取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活动展示华南地区麻醉医学的成就,让更多人听到我们华南区域麻醉医师的声音、了解我们如何为患者解决难题以及我们对麻醉学科进步所做的贡献。
他满怀期许地寄语中青年麻醉医师们——愿大家不仅能在活动中展现各自独特的风采与特点、获得荣誉,更能以实际行动诠释麻醉医师的责任与担当,为麻醉学界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共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维安教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共同参与这一活动,是一次极为珍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他鼓励青年医师们,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舞台上,要勇于展现自我,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与潜力,争取获得令自己满意的荣誉。他相信,通过这样的较量与交流,不仅能够促进麻醉学领域的学术进步和繁荣,更能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感,为麻醉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本次活动旨在为全国麻醉菁英输送华南区域的麻醉人才。”《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就麻醉菁英标准进行了宣讲。
她介绍,在麻醉学领域众多专家的指导及共同努力下,《医师报》近年来创新性地开展了麻醉专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并特别开设了麻醉医学专栏。2023年,在编委会的指导下,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正式启动,共设定了四类荣誉: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这一活动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评价。今年的第二届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相比于去年,改进了活动形式,从3月中旬申报到9月中旬完成各大区中期会,历时半年,最终将在2024中国麻醉学会(CSA)年会上完成菁英名单公布。
本次活动由张艳萍执行社长、潘灵辉教授共同主持。
Part1:安全麻醉,技术创新
申报本次中期会·华南站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的选手共2位,广西中医药大学何并文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维安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表示两位讲者均展示了中青年麻醉医师对技术创新和转化落地的执着追求。
经过激烈角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潮金凭借多项创新成果转化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
麻醉学在最近几十年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但仍有不少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其中以围术期重要器官损伤的保护和患者术后长期转归尤为棘手,为保障围手术期安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潮金从多方位创新技术,提高麻醉安全。
他参编出版国内第一本《围手术期标准数据集》,并建立起多院区协同、湖仓一体的围术期大数据治理平台;利用基于大数据的AI技术识别多个器官损伤,建立分子标记物和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高危患者,为麻醉安全保驾护航;他还推广了数智融合的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技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自实施以来,已应用到16个手术科室,累计超过6万名患者获益。
Part2:学术麻醉,科研创新
本次申报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的选手共有2位。潘灵辉教授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钟兴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指出,两位参赛讲者科研基础扎实,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卓著。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谢敬敦以其高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闪耀全场,成功入选。
我国癌症现状严峻,而癌性痛则是第一大并发症,并造成了肿瘤进展、机能障碍、情感障碍等严重危害,但癌性痛的各级传导过程机制不明,无法精准治疗。在这样的情形下,谢敬敦选择以癌性痛为研究方向,并在过去数年深入探讨了癌性痛突触重塑多重机制并予以转化,尝试全程有效控制临床癌症患者的慢性疼痛。
此外,谢敬敦坚持抓临床痛点,自主研发出磁吸微流控水凝胶缓释装置、可负荷水凝胶神经导管和超声响应纳米纤维衍生水凝胶神经导管,极大改善了药物的载药和控释,建立多重靶向的癌性痛治疗长效新范式,成功实现了临床转化。
Part3:品质麻醉,管理创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马利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麻醉科手术室主任张奕文教授分别对品质麻醉·管理创新类的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十分赞赏讲者们在医院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及科研成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年轻一代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我们倡导奉献精神,践行人民至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飞在担任麻醉手术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期间,提出了“六个四位一体”的党建方案,致力于将党支部打造成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竞争型的集体。
作为人才学科办主任,林飞创新性地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的ORTCC模型,构建了医院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医院各层次人才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林飞介绍道。医院人才结构形成了从中青年骨干到首席专家的金字塔模式,人才工作成绩斐然,获得了自治区人才工作科研院所工作考核的优等评价。
Part4:人文麻醉,公益基层
张奕文教授、马利教授、何并文教授、曾维安教授、王钟兴教授分别对人文麻醉·公益基层类讲者的精彩演讲进行了深入点评。他们一致认为,优秀的基层麻醉医生需要掌握先进的麻醉技术和方法,如数字化医疗、无痛技术以及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技术,还应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和公益事业,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科的认识。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永旺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起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深造后,带回了世界顶尖的心血管麻醉技术与理念。
他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进了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并积极邀请天津的多位知名教授前来广西,推动基层麻醉的同质化发展。作为桂林医学会麻醉学会的主委,他带动了桂林地区基层麻醉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老一辈天津医生跨地域无私援助广西,如今的我愿穷毕生所学,再续津桂医疗情源远流长。”王永旺说。
“麻醉医生素有外科中的内科医师之称,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有时难免不被理解,不被关注,因此从幕后走到台前,用麻醉专业的知识去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为麻醉专业更好地发声,非常有必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杨贵亭认为,麻醉医生不但要在手术室内践行着职责,还应积极参与各类医学相关的公益活动。
2021年,杨贵亭被选派为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医疗卫生保障团队医生及医疗翻译。他不仅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还通过公益活动展现了中国麻醉医师的良好形象,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结语
在华南站讲者们的精彩展示下,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圆满落幕。潘灵辉教授和曾维安教授对年轻医师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鼓励他们继续在麻醉医学领域追求卓越,为华南乃至全国的麻醉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艳萍执行社长对华南站讲者们的表现表示赞赏,并感谢所有参与医师的辛勤付出。她期待青年医师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以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为麻醉医学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期待在2024中国麻醉学会(CSA)年会上,见证更多麻醉领域的杰出人才,共同开启麻醉医学的新篇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