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区域麻醉青年医师的实力对决|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9月4日,由麻醉医学专栏编委会指导、《医师报》社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大力支持的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东站如约而至。19名来自华东地区的中青年麻醉医师,各显其能,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汇聚智慧与风采的高水准活动。
在开幕致辞中,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缪长虹教授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为引,强调中青年麻醉医师是推动中国麻醉学科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
缪长虹教授对中青年麻醉医师寄予厚望,鼓励他们将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和人文麻醉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安全麻醉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学术麻醉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品质麻醉是提升专业内涵的关键,而人文麻醉则是构建医患关系的纽带,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和麻醉学科的人文关怀。
他还特别提到,参与此次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东站的中青年麻醉医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在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成绩斐然,充分展现了我国中青年麻醉医生的担当和风采。最后,他期待此次活动能够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大家继续以智慧和勇气,为麻醉学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为评委和参赛选手介绍了麻醉菁英标准。
“第二届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通过安全麻醉菁英(临床技术创新类)、学术麻醉菁英(科学科研创新类)、品质麻醉菁英(基层优秀医师类)、人文麻醉菁英(公益之星类)这四类荣誉的展示来推出全国麻醉领域的菁英,最终名单将于9月27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9次麻醉学术年会上公布,并进行荣誉授予。
本次活动由张艳萍执行社长、江苏省肿瘤医院顾连兵教授共同主持。顾连兵教授不仅对本次活动的圆满举行给予了高度评价,更以鼓舞人心的言辞激励所有参与者。他鼓励大家不仅要保持对麻醉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更要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麻醉学的广阔天地里勇往直前,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Part1:安全麻醉,技术创新
申报本次中期会·华东站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的选手共4位,顾连兵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新忠教授以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志萍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表示他们均展示了中青年麻醉医师在麻醉医学领域的兢兢业业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2位讲者凭借其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夏明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困难气道管理,获得国际认可;苏北人民医院王存金则因完善超声可视化技术并开发出相关产品而受到专家赞誉。
气道管理是麻醉医生的日常工作和首要任务,而困难气道引起的通气失败是麻醉相关死亡恶化伤残的最重要原因,于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夏明希望开发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系统。
他敏锐地察觉到目前困难气道评估手段不够“智能精准”,插管装置不够“智能引导”,故而想借助医院在“气道管理领域”的优势,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实现点云数据、二维数据和时序序列结合的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并进行临床转化,推广应用。
他在人工智能辅助气道管理领域方面成果颇丰,牵头起草了困难气道评估国际专家共识,在国际顶刊《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发表临床研究,多次参与国际知名会议,相关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与MIMIC团队合作,建立了首个适合东方人解剖特征的气道数据库,累计获得知识产权授权400余项。
“麻无止境,技术创新赋能麻醉新质生产力。”临床技术与科研技术并重发展,是苏北人民医院王存金从事麻醉医学多年以来坚持深耕的方向。
他围绕“可视化评估”“精准化治痛”的临床主攻方向打破瓶颈,探索新技术、新工具,完成了超声可视化临床技术应用创新,该技术获市级以上新技术引进奖共5项。
他在麻醉基础科研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开发的“自主改良的微小组织标本透明化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小鼠疼痛模型下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微小组织)透明化,并进行三维立体图像重建;自主研发“小鼠脊髓在体双光子钙成像平台”,实现疼痛刺激下脊髓钙信号实时监测;自主开发了“动物冒险行为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积极投身于麻醉技术推广与教育,在基层医院开展指导,并于线上、线下完成技术普及和交流,举办“围术期超声技术培训班”,获得外科医生和患者较高的临床满意度。
Part2:学术麻醉,科研创新
申报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的选手共4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万坤教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嵇富海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智勇教授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李军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指出,在麻醉科研领域的探索实践中,这一批青年才俊从临床问题出发,投身科研,开展了各种层次科学研究,成果卓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猛强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刘鹤,以其高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闪耀全场;罗猛强兼顾临床、教学与科研,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刘鹤则深耕于麻醉与围术期神经功能调控领域,深入阐明相关机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小儿肝移植麻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罗猛强医、教、研齐头并进,奋力争先。
在科研上,他在全身麻醉通过作用于睡眠觉醒核团而发挥麻醉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发现了腹外侧视前区VLPO调控全身麻醉与睡眠的差异性调节机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在全脑范围内绘制异氟烷与氯胺酮激活神经元的功能网络图谱,明确了氯胺酮(KET)和异氟醚(ISO)共同激活核团,涉及感觉处理、记忆、认知、奖赏及动机等;开展了皮层与皮层下网络调控全麻诱导意识消失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获得国际认可。
他积极参与各种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主动援藏、援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18篇,主持了多项神经外科与重症麻醉的临床科研工作,未来,罗猛强将继续致力于明确VLPO上下游环路调控全麻的神经机制和神经外科加速康复策略等研究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刘鹤以麻醉与围术期管理为“体”,以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为“两翼”,专注于麻醉与围术期神经功能调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主持构建了神经环路研究技术平台,围绕疼痛、抑郁症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的神经调控环路机制开展系列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他积极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及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VNS)技术在麻醉与围术期神经功能调控中的应用,并术前经鼻应用右美托咪定,优化麻醉方案,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他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取得了多项专利,并首次在国内将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引入围术期麻醉与神经功能调控,用以防治围术期术后谵妄/认知功能障碍、疼痛、睡眠紊乱、心理应激,临床效果极佳。
Part3:品质麻醉,管理创新
浙江省台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明仓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余琼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麻醉学学科带头人陈新忠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军教授分别对品质麻醉·管理创新类的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指出,在讲者们的带领下,其科室不仅在科研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管理上形成了特色和创新,值得将这些好的经验在国内推广。
上海长海医院薄禄龙致力于提升麻醉服务质量,优化临床路径,强化团队协作。他介绍:“科室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通过多学科合作提升麻醉围术期的安全与品质,确保患者获得安全舒适的就医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室定期对不良事件及各项医疗核心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反馈并持续改进临床麻醉工作流程。例如,针对诱导期过敏反应高发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举措,有效降低了此类事件的发生率。
“我们还通过个人兴趣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构建了科普团队,开展在线直播、图文和视频传播,旨在全方位提升麻醉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也为麻醉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黄丽娜在医疗管理通过优化医疗流程,严格控制麻醉质量,有效保障了围术期的医疗安全。“作为麻醉科日常医疗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我一直强调要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在科研管理方面,黄丽娜作为科室神经方向研究的总负责人,建立了疼痛研究平台和神经环路研究平台,并组建了一支专注于神经方向的研究团队,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我们医院于2019年提出无痛医院建设的目标,旨在以多模式镇痛为基础,实现安全有效的镇痛,并达到患者最佳满意度和利于早期康复。”黄丽娜在介绍无痛医院建设时表示。无痛医院建设不仅提升了医疗管理的内涵,同时也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上海2030”做出了积极贡献。
Part4:人文麻醉,公益基层
余琼教授,王明仓教授,胡智勇教授,王志萍教授,嵇富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万坤教授分别对人文麻醉·公益基层类的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表示,讲者们展现了其在医疗技术上的全面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医疗帮扶中,他们将先进的医疗技术融入当地医疗服务之中,为年轻一代的医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此外,对于另一位医生在援非期间的工作表现,教授们也表达了深深的敬意。这位医生不仅克服了长时间远离家乡和亲人所带来的挑战,还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为当地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成功处理了一些极为复杂的病例,如体重过重的产妇以及特殊困难气道的情况,这些都是对其专业能力和勇气的极大考验。教授们认为,援非不仅是国家赋予的责任,也是个人职业道路上的一次宝贵经历,它促进了国际间的医疗合作,也为提高全球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薛慧自2023年9月起投身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的医疗援助工作,推动了多项医疗技术在当地的应用,如无痛胃肠镜检查及多种疼痛疾病的治疗,更致力于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力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薛慧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期间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并协助制定了多项医疗安全条例。她还特别关注当地藏民的健康教育,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在薛慧的带领下,援滇医疗队深入迪庆州两县一市的29个乡镇,开展巡回医疗与义诊活动,获得了当地藏民的高度评价。
南京鼓楼医院顾伟在医疗工作中,致力于解决临床麻醉过程中的难题,比如肥胖患者、脊柱畸形患者等的气管插管问题。在医疗技术上的创新,例如改良型的纤支镜联合硬膜外导管喷洒技术,有效解决了许多困难气道的插管难题,并制定了相应的紧急救助实施方案,培养了一批年轻麻醉医生。
此外,顾伟两次赴伊宁市人民医院进行支援,分别担任麻醉科副主任和医务科主任兼麻醉科技术指导职务。在此期间,他签约指导了两名徒弟,带教六名学员,处理了十余次疑难危重病例及抢救工作,并推广了ERAS理念和改良术后镇痛管理模式。“我对能够参与到援疆工作中感到荣幸与自豪。”顾伟说。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顾政深情回顾了自己作为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的经历。在桑给巴尔最大的公立医院纳兹莫加医院工作期间,面对资源匮乏和医疗条件落后的现状,顾政展现了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回忆起为一位体重超过400斤的产妇成功实施麻醉的情景:“那一刻,我理解了培训时省卫健委领导所说的,在这里我们就是当地医疗系统的托底。”此外,他还讲述了为一名因颞下颌关节强直无法张口的8岁小男孩顺利完成高难度气管插管手术的故事,“伴随着一声声Chinese doctor good job,我们的心被治愈了。”
“一次援外一身荣光”2023年的9月,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亲自为医疗队颁发了荣誉奖章,并赞扬了他们为当地人民健康及桑中友谊做出的贡献。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孙乾伟响应国家关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援工作。2023年6月,孙乾伟跟随医院领导的脚步,前往丰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孙乾伟表示,为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发现丰县人民医院尽管硬件设施已显著改善,但在先进设备的应用及危重患者处理上仍有待加强后,孙乾伟立即采取行动,带领团队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他说道:“本着以患者为中心,人文麻醉的理念,从医教严管入手,我开始了我的帮扶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和多学科交流讨论制度等,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还优化了危重患者的管理流程。
结语
本次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东站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华东地区中青年麻醉医师的卓越才能与不懈努力,更见证了他们在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及人文麻醉四大领域中的非凡成就。从技术创新到科研探索,从管理革新到公益奉献,每一位讲者都以其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诠释了现代麻醉医师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大会主席缪长虹教授所言:“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我们相信,这批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青年麻醉医师将成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麻醉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嵇富海教授的寄语更是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激励着新一代麻醉医生继续前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优秀的青年医师英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中国麻醉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全球医疗进步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