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全球医药版图的中国印记:三十年医改铸就辉煌成就
中国医疗改革浪潮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更是国家发展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85年医改元年的初探,到如今全民健康福祉提升的硕果累累,医改每一步都凝聚着国家意志、行业智慧与民众期盼。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中,中国医药产业不仅完成了市场规范与技术创新的历史性跨越,更在全球医药版图上刻下了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海归人才回流、新药创制突破、审评审批制度深刻变革……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跃升,都是对“改革创新”这一时代主题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坚实步伐。
如今,医改这项关系着14亿多人民健康福祉的大改革,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着“以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型。这段历程不仅是中国医药产业自我革新的过程,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见证。
静待蜕变:发展中寻找方向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稍显滞后,20世纪80年代才悄然起步。彼时,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角色,多为原料药出口国,国内制药业则以复制易得的化学药为主,研发创新的乐章尚未高昂,产业位于价值链条的初级阶段,静待蜕变。
历史转折,往往蕴含于时代风云变幻之中。199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标志着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开始。此后,医疗机构在“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政策鼓励下,通过“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式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这一阶段,医药产业随着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逐渐活跃起来,药品与医疗设备的需求激增,市场版图持续扩张。然而,市场化双刃剑的特性也逐渐显现,价格虚高、医疗乱象等问题如同暗流涌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时间跳转至2003年,SARS疫情暴发成为医改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并激发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改革路径的反思。此后,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为疫苗研发、防疫药品等关键领域注入强劲动力,开启了医药产业新的增长极。同时,这一阶段医药分开改革的尝试虽然未能成功,但为后来的医改提供了重要借鉴。
破冰之旅:从“仿”迈向“创”
改革潮流浩浩汤汤,从2015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一场意义深远的药政改革。
2015年7月22日,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没有通过的药品将于到期后不予再注册;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国内创新药监管改革的大幕;2017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跟进第二波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浪潮。这一政策的发布给创新药企上市开启了破冰之旅。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创新药研发的束缚,大批海外科学家和投资人选择回国创业,医药产业由此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从“仿”迈向“创”的阶段。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李为民介绍,接踵而至的改革中确立了一系列新制度,诸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临床试验管理改革、临床急需/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绿色通道以及药品专利制度改革等,为医药领域的创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氛围,为国内医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和政策红利,也让一大批专注医药创新研发的公司站在了聚光灯下。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医药企业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机遇。
创新药企的不懈努力带来了巨大益处,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还带来了医疗费用的降低。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李为民
惠民减负:医保谈判破解看病难题
“我们知道,一个药品上市后,比如最初为1000元一盒,要列入医保,进入国家谈判后,立即就能降至100元甚至80元,这是非常利国利民的事。”履行人大代表一职时,李为民多次建议将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纳入医保范畴,正是基于对医保谈判强大效能的深刻洞察——它能有效破解高昂筛查费用的难题,让先进医疗技术惠及更广泛人群。
国家医保谈判是推动医药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一项重要手段。过去,国家医保目录每隔几年更新一次,而2018年之后,通过一年一次的国家医保谈判,国家医保目录实现每年更新,许多当年获得批准的国内外创新药物得以迅速纳入目录。手握进口创新药的跨国药企也在积极参与每年的医保谈判工作,不少跨国药企中国掌门人或高管还亲自带队参与现场谈判,这凸显了医保谈判的吸引力。
2018年至今,国家医保谈判累计新调入药品744种,医保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的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加到现在的3088种。谈判药品已经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过了7000亿元。
腾笼换鸟:推动医药产品可及
实际上,自新医改启动之初,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是监管部门一直追寻的改革目标。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医保部门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也是大众医疗费用最大的买单者。经过一系列改革,中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截至2023年底,全国职工医保参保超过3.7亿人,居民医保参保超过9.62亿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4万亿元。
这3万多亿医保基金掌握在医保部门手中。作为支付一方,医保部门以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开展药品/耗材集采、进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改革为四大王牌。
在成立仅半年之后,国家医保局就于2018年12月底启动“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工作。带量采购的逻辑很简单:过去是国家要让企业降价,企业变着法地绕弯子;现在是让企业自己比着降价,谁降得多谁得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开展九批十轮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个品种,每年节约药费近1600亿元,这些金额中的60%腾给了国家医保谈判的创新药,其中就包括不少进口药。
5年多来,集采已经深刻改变了医药企业生存模式,加大创新、完善产品布局,成为企业在集采时代的新增长逻辑。
无论是国家谈判还是集中带量采购,其核心目标均在于降低药品价格。挤出药价“水分”同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在同步引导规范医生诊疗方案的制定,倒逼医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构建一个标准化程度更高、支出更可控的医疗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健康指标稳步提升
李为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改革创新,是今后5年、10年直到永远的关键词。”
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发展:《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5%。
在癌症防控领域,中国更是书写了辉煌篇章: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43.7%,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无数生命得以延续、家庭重获希望的见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肺癌这一“健康杀手”面前,中国科研力量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与创造力。在医改春风下,我国肺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李为民深刻阐述了这一变革精髓:我国在早期诊断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精准锁定高危人群,量身定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筛查方案,有效降低了漏诊率;更在筛查技术创新上取得长足进展,三维重建薄层CT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超早期肺癌发现率,从而大幅提升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此外,在肺部结节诊治上,华西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评估与处理体系。
“在肺癌治疗领域,我们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李为民表示,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到先进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手段应用,我国肺癌治疗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回望这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在提升全面健康指标方面的成就,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的生动注脚,也是医疗与医药产业携手共进、不懈追求的璀璨成果。
开放包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十载医改征途,见证中国医药产业的崛起与变革。从仿制到创新、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中国医药产业在不断探索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研发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7月28日,中国新药上市数量及在研管线数量均位列全球第二,分别为824个和4599个(根据医药魔方、德邦研究所数据)。
如时钟嘀嗒,改革仍在分秒继续。深化医改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大已经作了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目标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步履坚。如今,中国医药产业正以更加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全球医药健康领域竞争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回望往昔,医改“四梁八柱”架构稳固,改革举措持之以恒;眺望新医改去路,大健康时代呼啸而至,中国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