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医师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营养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温饱转变为追求健康饮食。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变?
于康教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营养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并在其中彰显营养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过去急性传染病、严重营养不良和饥饿等问题较为普遍。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活动量减少,而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能量食物的摄入量却增加,导致总体重增加或体内脂肪异常累积。
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且这些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营养管理在政策和实施层面都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强调预防为主,而不是仅仅关注治疗。
在国家层面,我国战略性地提出了“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要求围绕主动健康,通过合理营养的手段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02
《医师报》: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营养科普工作,并出版了多部科普作品,您从事科普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呢?
于康教授
我在1994年发表了第一篇科普文章,那时我已初步认识到科普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例如,门诊服务侧重于个性化的治疗,但无论怎样,一个上午的时间也只能服务十几到二十个患者。从受众的广度来看,门诊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通过文字、报纸新闻、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媒体,可以让更多的受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科普知识。
医务人员在做好自己的医疗工作的同时,应该将科普视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大众的关切、社会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科普工作。我相信,只要每一位医务人员用心,都能成为科普大家。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临床营养科普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张开双臂迎接这个美好的春天。
03
《医师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年会有哪些亮点?
于康教授
每年一度的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是临床营养领域最前沿、最核心工作的展示与总结,同时也是对前瞻性研究热点的探索。
今年的亮点有哪些?首先,我们聚焦于临床营养的高质量学科建设发展这一主题,这与国家当前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主题相吻合。只有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安全与质量的结合,临床营养学科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营养服务。
因此,我们邀请了医疗管理、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如何改革创新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如何设置更科学的人才培养形式和路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其次,我们鼓励中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组委会今年收到了数百篇高质量的投稿,经过筛选,对大约300篇进行了壁报展示。在遴选过程中,许多青年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最后,强调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营养工作不仅仅是营养科的事情,它需要集合临床、护理、药理学,以及心理、管理等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在这届年会上,大家可以看到,参与的专家涵盖了内外妇儿、护理药剂等各个领域。我们还邀请了法学专家讲解医学伦理,探讨为何要签署知情同意等问题。
这为临床营养专业工作者打造了一个复合型的知识库,构建了一个符合现代医学需求的人才模式。也期待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都能够探索出新的路径,将临床营养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04
《医师报》:“临床营养科普行动暨全国临床营养科普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您如何评价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于康教授
全国临床营养科普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至第七届,作为从第一届至第七届的见证者,我亲眼目睹了大赛从规模小、力量弱、范围窄、内容单一,发展到如今规模宏大、力量雄厚、覆盖广泛、多学科参与的令人振奋的历史进程。
在此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发现和培养临床营养人才,但不仅限于科普人才培养。为何如此强调?尽管我们是科普大赛,但我们发现大赛筛选出来的人才往往是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往届的冠、亚、季军,在科普领域表现出色的同时,他们也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科普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医疗水平和临床技能的平台,大赛为年轻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在组织和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与受众互动的能力、宣传推广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也会受到业界更多的关注,有更多老师愿意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技能,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也让许多青年同道意识到,作为临床营养人,必须掌握或提升科普技能,而不能仅仅埋头于自己的业务。
此外,大赛还培养了他们的信心和责任感,即必须做好科普,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责任感和信心,能帮助他们克服医教研甚至未来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
因此,科普大赛不仅是展示临床营养科普优秀作品的舞台,也成为了培养青年科普才俊、业务骨干乃至未来临床营养领军人物的途径和平台。
05
《医师报》:您认为未来营养学科关注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于康教授
我坚信,只有将营养学融入大医学和临床科学的广阔领域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未来,有几个关键领域是营养学必须关注并做好的。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临床路径。这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定、营养不良诊断,开展营养支持、进行疗效监测,并实现院前、院中、院后的联合管理及随访。这样的路径不仅能使营养支持更加规范,还能通过合理营养改善治疗结果,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惠及民众和国家。
其次,我们在强调个性化营养管理的同时,向精准化营养深入发展。借助多组学技术、影像学、人体测量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营养学发挥出更加立体、巨大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期望在未来几年能有所突破的。
再次,营养学必须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以及罕见病的整体管理。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营养学科更应积极主动地介入这些疾病管理的医疗临床实践之中,从而体现营养学的价值。
总之,通过营养学,让患者活得有质量、有尊严,这是营养学的情怀,也是它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使营养学在综合治疗中更好地体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