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儿童性早熟治疗之旅:二十载医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交响曲
二十年前,当年轻的李嫔大学毕业后踏入上海市儿童医院时,内分泌科还只是一个小科室。面对的患儿群体还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治上。那是一个医疗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面对内分泌这类难治且未知的领域,许多疾病的诊断如同迷雾中的探索,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再加上很多时候,当医院其他科室遭遇疑难杂症时,它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最终会将求助的希望寄托于内分泌科。这份责任无疑给儿童内分泌科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李嫔观察到了当今父母及社会对于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态的改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不生病。家长们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这一关乎孩子未来的重要生理特征。以往那些被忽视的矮小身材,成为了家长们心中的牵挂。也是在那个时代,李嫔决定主攻儿童内分泌疾病——中枢性性早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李嫔教授
触动心灵的一次诊疗经历
1998年,一位年仅3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带领下,遍访多家医院无果后,最终踏入了李嫔的门诊。这一病例,至今让李嫔印象深刻。小女孩因性早熟异常,竟在3岁的稚龄便经历了6次月经。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一边哭一边描述病情。
李嫔介绍,在那个时代,性早熟作为一种相对罕见且复杂的疾病,不仅医学界对其的认识有限,社会上更是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关注。其病因多样且难以捉摸,可能涉及遗传、环境、营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治疗手段的匮乏和社会认知的不足,使得患有性早熟患儿的家庭,在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时,往往感到孤立无援,只能盲目地四处奔波,寻求渺茫的希望。
经过细致检查,小女孩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是一种源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激活的病症,它导致儿童在远未达到正常青春发育年龄时,便出现了第二性征的提前发育。据悉,这种疾病不仅威胁到孩子的生理健康,如骨骼成熟加速、身高增长受限等,更可能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如自卑、社交障碍等。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保护孩子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所幸的是,通过李嫔的及时准确的诊断,小女孩接受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是在那时,儿童内分泌领域开始逐步重视性早熟这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确立性早熟最新诊断年龄标准
中枢性性早熟,又称真性性早熟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早熟,是一种干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进程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根源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过早启动,导致青春期特征提前出现,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峻考验。
近年来,我国儿童内分泌领域对性早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明确了性早熟的诊断年龄界限: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方可确诊为性早熟。这一标准长期以来为儿科临床医生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也在发生变化。2023年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儿童普遍呈现早发育趋势。因此,相关指南已进行适时调整,更新后的定义将女孩性早熟的界限提前至7岁半前若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而男孩的标准则维持不变,仍为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即被定义为性早熟。这一调整旨在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实际,为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李嫔教授团队与患者
优化治疗方案,便捷患儿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治疗领域的主要进展在于药物剂型的优化,通过延长药物半衰期、减少注射次数,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
面对这一挑战,国际国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GnRHa的核心机制在于其能够模拟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结构,但与天然激素不同的是,它能够与垂体中的GnRH受体结合,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降低垂体对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抑制性发育的进程。这一作用机制直接针对性早熟的根本原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过度激活,实现了精准的靶向治疗。
具体来说,使用GnRHa治疗后,患者体内过高的雌激素或睾酮水平会显著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性发育特征的逆转:月经停止、乳房发育减缓甚至回退、子宫和卵巢的大小回缩至青春期前的状态。这种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性早熟的进展,还为性早熟儿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使他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理上更加健康地迎接真正的青春期。
目前,尽管GnRHa仍是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首选药物,但儿童内分泌的专家们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研究,旨在优化治疗方案,减轻患者负担。可以看到,核心变化在于药物剂型的改进,特别是针对延长药物半衰期、减少注射次数的需求。传统上,GnRHa需要每28天注射一次,这对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是一个长期且频繁的治疗过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已有三个月注射一次的药物剂型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六个月注射一次的药物也即将面世。
李嫔欣慰的说:“这些新型药物剂型的出现,意味着患儿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有效控制性发育,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及其家庭,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途跋涉接受治疗的外地患者而言,更是受益匪浅。目前,虽然一个月注射一次的药物仍是最经典的治疗方案,但三个月注射一次的药物已在稳定病情的患者中得到应用,并预计在未来一年多内,六个月注射一次的药物将大量上市。”
结语:
二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此期间,儿童内分泌学领域的专家们为性早熟治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仅致力于药物治疗手段的持续创新,更将深切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治疗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些专家们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他们也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小女孩的故事,就是这一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的鲜明例证。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医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全面、细致的保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继续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健康和希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