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12 五年生存率显著提升,全程管理助力前列腺癌患者康复

时间:2024-11-13 13:07:21来源:医师报作者:管颜青

前列腺癌位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是威胁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超141万,中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超11.5万。该数字无疑凸显了前列腺癌防控的紧迫性。

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数代泌尿人接续奋进,在前列腺癌的诊疗理念革新、手术技术精进、药物治疗创新以及全程管理优化等多个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今,中国前列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已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从2000-2004年的57.7%提升至2010-2014年的69.2%,标志着该疾病正逐步进入慢性疾病管理阶段。这些长足的进步,正帮助更多患者看见与疾病抗争的希望,重拾生活的色彩。

d1996aab87ee85b4efd1808c807f17da_.jpg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树栋教授

尽早发现,拒绝“隐形杀手”威胁

前列腺癌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而被称为“隐形杀手”。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若未能及时治疗,前列腺癌可发生转移,常见于骨骼、淋巴结和肺部,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相对成熟,涵盖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PSA)、经直肠超声检查等手段,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家族病史,为早期发现疾病提供坚实基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张树栋教授介绍,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及医疗筛查的普及,以PSA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在提高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筛查仅为初步提示,确诊则需依赖影像技术。如今,影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术前评估至术后管理,均能精确捕捉至毫米级的微小病灶。”张树栋教授表示,如PET-CT、多参数核磁(MPMR)、基于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的PET-CT和PET核磁等新型影像技术提升了早期诊断的精确度,可为治疗提供全面支持。

此外,分子诊断领域的革新,包括液体活检技术、循环肿瘤DNA及肿瘤细胞检测等,也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增添了新利器。对于患者来说,只需要留血、留尿、留前列腺液,就能从体液中提取前列腺细胞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帮助诊断的目的,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创新疗法,提供丰富治疗选择

早在21世纪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疗法。此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下,前列腺癌治疗形成了更为综合的体系。

以外科手术发展为例。二十多年前,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由于手术难度大,位置深,需要开大口,不仅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也给患者带来了身理负担,更多患者可能接受的是切除睾丸的去势治疗。21世纪后,腹腔镜技术逐渐普及,使得微创手术成为可能。这种术式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近年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引入,将前列腺根治术推向了超微创时代。它不仅能够放大手术视野,还能让外科医生的操作更加精确、灵活,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误差。

在药物治疗方面,内分泌治疗也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去势治疗和抗雄治疗。如今,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高,新型药物如达罗他胺等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同时,在剂型持续优化下,以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为代表的长效剂型只需定期注射药物,即可维持稳定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近年来,肿瘤全程管理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强调从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方位管理,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全面、最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张树栋教授介绍,目前ADT治疗应用几乎贯穿前列腺癌早期治疗、晚期治疗的全程管理,例如,在新辅助治疗的应用中,可在手术前对肿瘤进行ADT治疗干预,以达到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降低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阳性率等目的。在术后辅助治疗中,ADT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临床高危或局限高危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继续使用ADT治疗可以降低肿瘤转移负荷,改善预后。

此外,各种新型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疗法的相继问世,也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治疗选择。

 

优化诊疗模式,注重全程管理

肿瘤治疗并非单一手段的孤军奋战,需要多学科协作(MDT)的综合治疗。在前列腺癌的诊疗中,MDT主要包括泌尿外科、肿瘤内科、化疗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等。通过多学科专家的讨论和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并为患者制定更加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今,我国各医院正逐渐建立完善的前列腺癌MDT团队和全程管理体系。以张树栋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例,通过定期组织MDT会议,讨论患者在诊疗中遇到的不良反应、药物、护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及时更新治疗方案。同时,MDT模式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注重患者教育和沟通,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疗依从性。

由于前列腺癌的疾病周期漫长、诊疗复杂、环节多,近年来,构建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也正成为趋势,可从普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着手,完成穿刺活检、病理、治疗到随访各个环节,打通患者在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的闭环。

张树栋教授介绍,与MDT模式相比,一体化诊疗更注重从患者就诊、筛查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这种模式在规范前列腺癌诊疗流程的同时,实现“一站式”全病程管理模式,能够全程关注治疗过程,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诊疗服务。然而,这种模式需要的医疗资源高度集中、高度专业,目前只局限在大型医疗中心开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资源的集中,这一模式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8bf2cf2f5d18815d04b1e79ab65ee05.jpg张树栋教授与患者

 

应对挑战,提高生存率

尽管我国在前列腺癌全程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张树栋教授指出,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处于转移性疾病阶段的人数更高,直接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相对偏低。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以及筛查手段的普及程度不够,导致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较低。建议加强前列腺癌的筛查和宣传工作,鼓励50岁以上男性及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PSA检测和直肠指检等筛查手段,以及早发现疾病踪迹。

除了早期诊断率低之外,前列腺癌的全程管理还面临患者教育和随访的挑战。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前列腺癌的认知和了解,无法完全配合治疗,由于缺乏足够的随访和监测,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时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能力,是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展望未来,前列腺癌诊疗领域的发展将聚焦于精准医疗、新兴治疗技术、早期诊断与筛查的广泛推广,以及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疗策略。张树栋教授表示,随着前列腺癌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诸如PARP、PSMA、STEAP1等新型治疗靶点相继被发现,并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可为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