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轻松自在,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成都市都江堰站

时间:2025-01-17 17:58:03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2024年1123日由《医师报》发起、扬子江药业公益支持的"轻松自在,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成都市都江堰站召开。

Patr1皮肤科义诊

图片4.png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郝平生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刘伟教授,简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杨钰鑫教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陈纯涛教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李伶教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宁旭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王超群教授,资中县人民医院王棕杨教授组成义诊队伍,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共同为患者解答、科普、诊治皮肤健康问题,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受到前来就诊群众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Part2 会议开场致辞

随后举办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巡讲会议,大会由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宁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郝平生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刘伟教授,都江堰市中医院蒋友琼教授进行分享课题演讲,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的优势,加强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国过敏性疾病相关科室的诊治水平,助力变态(过敏)专科的发展

 

四川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皮肤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银屑病及免疫相关皮肤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儿童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宁旭教授表示随着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次会议为探讨过敏性疾病的中西医联合诊疗策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与启示也为进一步推动过敏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Part3 学术报告

图片10.png 

郝平生教授: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西医治疗策略

会上郝平生教授介绍了荨麻疹的概念和类型、中西医不同角度对荨麻疹的理解及发病机制,详细描述了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不同方法并且表达了对中西医联合诊疗的支持态度。

郝平生教授表示目前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主要困境在于疾病的反复性、难治性,持续存在的低水平炎症,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和患者心理压力。

中西医结合快慢结合治疗(二代抗组胺起效快与慢中医的结合)能快速控制病情,并且减少疾病的复发。加强用药指导及监督,病情平稳后采用间隔抗组胺给药法直至停用。并表示中医治疗要勤,治疗疗程要够,做到维持治疗(一般维持3个月),加强忌口(根据个人的不同,生活中发现“发物”),同时要做好心理疏导及安抚,树立治疗的信念。

 图片11.png

 刘伟教授:《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会上刘伟教授在西医角度介绍了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流行病学及抗组胺药应用现状、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机理、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使用方法。

根据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类型多、涉及部位广等特点,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其分为特应性皮炎、脂溢性湿疹、手足湿疹、眼睑皮炎或湿疹、唇部湿疹等20种左右类型。国外相关指南均推荐使用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抗组胺药具有抗炎作用,对诸如肥大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相关细胞的表达均有影响。刘伟教授表示一代抗组胺药显著降低儿童学习能力及注意力,认为不加选择地使用非处方购买的一代抗组胺药物存在潜在危险。与一代抗组胺药不同,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在显著改善特异性皮炎的基础上,并不对其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受损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同时特别指出第二代抗组胺药卢帕他定可在2周内有效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定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长期安全有效。

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相较于一代抗组胺药更安全有效,对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儿童、肝肾受损等特殊人群应首选二代抗组胺药。此外,还提出应视具体情况调节用药,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应注意药物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图片12.png 

蒋友琼教授:运用艾儒棣教授经验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经验分享

会上蒋友琼教授在中医角度,从湿疹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艾儒棣教授经验方辨证施治、“中医外治”三个维度向在座各位讲授艾儒棣教授经验方治疗湿疹的经验。

借西医对湿疹对概念引出中医观点,认为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治疗湿疹应该全身局部并重,内服外敷,表里兼治。并介绍了治疗湿疹的经典名方“马齿苋汤”、“四君子汤”,通过“以脾治皮”、“健脾除湿”来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最后介绍了“中医外治”——谨守病机,内外合治。采用火针、刺络拔罐、中药湿敷、中药涂擦等中医适宜技术增加临床疗效。 

最后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无论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湿疹,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健脾除湿,应该首重脾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当将“以脾治皮”、健脾除湿贯穿始终。

 

Part4 讨论环节

图片13.png 

在讨论环节,“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应用”这一问题激起各位专家热烈讨论,站在中西医不同角度给出了回应,并分享了各自宝贵的临床经验。

图片14.png 

杨钰鑫教授:过敏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敏原)过度反应而引发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类型。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等,但对于一些难治性、中重度过敏性疾病,这些方法可能效果不佳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物制剂的出现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抗组胺药物仍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尤其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但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过于复杂,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才是临床上控制、缓解病情的主要手段,中西药结合治疗对于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15.png

陈纯涛教授:西医治疗能够快速缓解过敏症状,如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的应用。而中医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如调整脏腑气血、扶正祛邪,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过敏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长期使用西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而中药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小,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西药的用量,同时利用中药的调理作用,降低西药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图片16.png 

李伶教授:西医在诊断过敏性疾病时,有一系列精确的检测手段,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过敏性疾病急性发作时,这些西药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中医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痒等功效的中药来辅助治疗。西医对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

 

图片20.png 

青年医生四川省人民医院王超群主任、资中县人民医院王棕杨主任、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于秋月主任、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张雨佳主任作为西医均表示在临床上他们也会将西药联合中成药作为治疗过敏性疾病、抑制过敏性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表达了对中医外治过敏性疾病的肯定,同时表示非常感谢能借本次大会与中医皮肤领域专家深刻交流学习,获益匪浅。

 

Part5 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过敏性疾病的中西医联合诊疗策略,明确了中西医结合在过敏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优势。强调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过敏性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计划,包括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中西医联合诊疗指南、加强人才培养等。大会最后宁旭教授借本次大会主题“轻松自在,无惧过敏”表达了过敏性疾病困扰的患者的美好祝愿。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