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 护佑健康行 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安徽站

时间:2025-04-25 17:51:53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人间四月,春意盎然,正是万物勃发的时节,也是花粉柳絮纷飞的季节。然而,对于全球数亿过敏性鼻炎患者而言,春季的繁花似锦、草木萌发却可能意味着鼻塞、流涕、眼痒的反复困扰。过敏季来袭,2025年4月12日由《医师报》发起、扬子江药业公益支持的“轻松自在,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安徽站在合肥召开。

图片1.png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孙敬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杨见明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并邀请了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刘少峰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若会教授分别进行中西医主题演讲,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刘龙教授做典型病例分享,正式拉开了本次安徽省过敏性疾病巡讲研讨的序幕。

一、开场

杨见明教授:为了应对过敏临床挑战,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的优势,加强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过敏性疾病相关科室的诊治水平,并助力变态(过敏)专科的发展,本次会议聚集了我们安徽省省级及各地市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临床医生,共同聚焦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诊疗。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大家共聚一堂,探讨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这个话题,也感谢主办方《医师报》社和扬子江药业的公益支持。

微信截图_20250425174528.png


二、大会主席致词

孙敬武教授:立足当下,过敏性疾病防治的紧迫性与挑战;凝聚共识,中西医协同创新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30%-40%的人口受过敏问题困扰,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变化及生活方式转变,过敏性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以安徽省为例,区域性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的高暴露,叠加空气污染与气候波动,使得过敏性疾病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当前临床诊疗中仍存在诸多痛点。如:诊疗碎片化,患者常辗转于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室,缺乏系统化干预;中西医结合不足,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融入现代诊疗体系;患者认知偏差,部分人群对过敏原识别、长期管理及药物依从性认知不足。  

在此背景下,本次巡讲恰逢其时,旨在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探索科学、规范、高效的过敏性疾病全程管理路径。本次会议以“轻松自在,无惧过敏”为主题,呼应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核心思想。

三、专题报告

刘少峰教授:《从AR发病机制论抗组胺药》

过敏性鼻炎(AR)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及鼻痒为核心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抗组胺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通过选择性拮抗H1受体,阻断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快速缓解症状。西医治疗AR精准靶向,快速缓解。以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疗法为核心,作用机制明确,起效迅速。西医的优势在于标准化诊疗路径、强循证支持及急性症状的高效控制,尤其适用于需快速缓解的发作期管理。

图片2.png

 

宋若会教授:《变应性鼻炎中西医治疗》

过敏性鼻炎在中医理论中属“鼻鼽”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损,卫外不固,风邪挟寒、热、湿侵袭鼻窍。中医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中医治疗AR强调整体调治,预防复发。通过辨证分型(肺气虚、脾肾阳虚等),以玉屏风散、桂枝汤等方剂补益肺脾、温阳固表,配合针灸(迎香、足三里穴)疏通经络、调节免疫。中医侧重体质调理与长期预后,副作用少,适合慢性迁延期及预防性干预。

图片3.png

四、病例分享

刘龙教授:《过敏性鼻炎的病例分享》

分享了一例10年过敏性鼻炎(AR)合并哮喘史病例,长期依赖药物治疗(鼻用激素、抗组胺药)但症状反复,后接受舌下脱敏治疗因自行停药复发,最终行双侧鼻后神经+筛前神经切断术,术后半年症状显著改善(VAS评分8→2)。分享临床启示如下:(1)分层治疗:按ARIA指南阶梯化治疗,轻症以药物控制,中重度或共病患者尽早引入免疫治疗,难治性病例评估手术可行性。(2)患者教育:强调AR慢性病属性,避免“根治”误导,通过过敏原规避、环境控制等综合管理减少发作。(3)技术创新:探索靶向生物制剂(如抗IL-4/IL-13)及微创手术(如低温等离子)的应用,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提示对于AR治疗需兼顾短期症状控制与长期预后,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分层及患者教育实现个体化全程管理,手术作为补充手段为部分患者提供新选择。

图片4.png

五、专题讨论

话题讨论(一)抗组胺药物在过敏性疾病共病中应用经验

抗组胺药物作为过敏性疾病治疗的基石,在共病管理中展现出多重优势。以第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为例,其高选择性H1受体拮抗作用可快速缓解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结膜炎等共病的核心症状(如鼻痒、皮疹、眼红),且中枢抑制性低,安全性更优。临床实践表明,针对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抗组胺药物通过抑制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可减少鼻部症状对气道的高反应性刺激,与吸入激素联用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在特应性皮炎合并食物过敏的儿童中,长期低剂量抗组胺药物可控制瘙痒,降低搔抓诱发的皮肤屏障破坏风险。总体而言,抗组胺药物凭借快速起效、多靶点协同及良好耐受性,成为过敏共病管理的核心手段,但仍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联合其他疗法以实现最优控制。

微信截图_20250425174552.png 

话题讨论(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应用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AR)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整合双方优势,显著提升疗效。急性发作期,西医以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快速控制鼻塞、流涕等症状;中医同步缓解黏膜水肿,减少西药用量及副作用。缓解期则以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扶正固本,调节肺脾功能,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中西医结合模式兼顾短期症状控制与长期体质调理,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AR提供了更安全、持久的解决方案。

微信截图_20250425174604.png 

专题讨论小结

过敏性鼻炎(AR)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尽管现有疗法(如抗组胺药、鼻用激素及免疫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但仍面临多重困境:药物依赖性(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引发黏膜萎缩)、疗效局限性(部分难治性患者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及复发率高(环境诱因难以彻底规避)。此外,患者依从性低、共病管理复杂(如合并哮喘、鼻窦炎)进一步加剧临床挑战。

中西医结合模式(如中药调节体质联合免疫疗法)及新型递药系统(纳米载体靶向鼻腔)有望突破现有瓶颈。通过多学科协作与转化医学探索,AR治疗正迈向更高效、安全、个性化的新时代。

六、会议总结

孙敬武教授: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与专题对话,就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创新实践、抗组胺药物的科学化应用等系统呈现了过敏性疾病的诊疗进展与实践经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强化过敏性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能力、完善分级诊疗网络。在此背景下,本次巡讲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践行国家战略的实践行动。  

图片5.png

各位同仁,过敏性疾病防治是一场需要持久发力的攻坚战,也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行动宣言。让我们以此次巡讲为起点,将会议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共同推动过敏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