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基层联盟论坛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于2025年6月27-29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数智引领,呼吸与共”,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赋能呼吸学科,普及规范化诊治标准,探索新型前沿技术,培养青年优秀人才,解决难点和痛点问题,促进呼吸学科发展。
基层联盟论坛报道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基层联盟论坛专题报告,于2025年6月28日下午正式开始,开幕式由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揭志军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宋元林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主要包括积极推进呼吸规建、专题会、基层呼吸医师培训三方面内容:
专题报告主题一:积极推进呼吸规建
积极推进呼吸规建板块由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宋元林教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张锋英教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郑翠侠教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李莉教授主持。
郑杨 创建医防融合治疗控制网络,助力基层慢阻肺病健康服务管理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与伤害防治所所长郑杨教授提到,慢阻肺病已成为本市居民第三大死因,慢阻肺病防控是目前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中需要加强的“短板”。为破解基层诊疗短板,上海创新建立“医防融合”二级质控网络。随着慢阻肺健康管理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上海正通过“筛查-干预-质控”闭环体系,推动早诊早治目标落地,为保障和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揭志军 抓住历史契机、推荐慢阻肺的基层管理
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揭志军教授指出,国家将慢阻肺病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基层慢阻肺病防控进入全新阶段。为规范服务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了对35岁及以上慢阻肺病患者的建档、随访、评估干预和健康检查四项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频繁,漏诊误诊率高,基层诊疗能力亟待提升。为此,积极推进基层咳喘中心规范化建设成为落实服务的关键抓手。揭教授呼吁各方抓住政策契机,切实提升基层对慢阻肺病的早筛、早诊、规范管理和急性加重预防能力,真正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杜春玲 膈肌、骨骼肌功能评估与慢阻肺病肺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杜春玲教授从慢阻肺的骨骼肌功能损伤、骨骼肌功能障碍的机制、超声在骨骼肌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评估指导下的肺康复干预策略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了肺康复的相关内容,旨在连接科学与临床,通过借助人工智能、远程监测等新工具,实现个体化康复、动态跟踪和跨学科管理,推动肺康复进入新的阶段。
顾文超 重视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降低慢阻肺病心肺风险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顾文超教授聚焦慢阻肺病心肺风险,呼吁优化急性加重管理。急性加重是慢阻肺病心肺风险升高的核心引擎,因此要精准识别并干预高风险人群(有既往急性加重史、肺功能差、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特征),倡导呼吸与心血管学科协作,共同优化慢阻肺共病管理,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专题会
专题会由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高习文教授主持。
揭志军 靶免时代下,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进展
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揭志军教授作《靶免时代下,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进展》报告。揭教授聚焦于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从作用机制、I期临床人体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联合顺铂III期临床研究、联合免疫临床研究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新一代纳米技术构建的靶向化疗药物的相关内容。专题会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章菁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顾文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佘君教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刘宏炜教授就紫杉醇胶束的临床数据、临床价值、临床普及、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专题报告主题二:基层呼吸医师培训
基层呼吸医师培训板块由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储德节教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余荣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施劲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李星晶教授主持。
李凡 社区慢阻肺病防控中的困惑与对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李凡教授在报告中对社区慢阻肺病诊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基层慢阻肺病防控存在筛查困境、资源不均、管理脱节三大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李教授总结相关经验,提出了深化医保改革、建设数字化健康平台、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等对策,推动慢阻肺病防控向基层下沉。
郭忠良 类器官在慢阻肺中的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忠良教授从疾病建模突破、关键机制发现、治疗前景等方面重点展示了肺类器官技术在COPD机制解析与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展现了类器官的巨大潜力。但是,郭教授提出肺脏类器官技术仍需攻克血管化、标准化等挑战,相信未来通过结合AI,类器官技术将深刻影响慢性疾病的防治。
包红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思维和重症病例分享
上海市浦东医院包红教授提出正确诊断是CAP治疗中贯穿始终的问题,且需不断修正。CAP诊治的核心在于合理安排病原学检查,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基于病原体结果及其耐药性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包教授强调,CAP初次治疗后72小时应该对病情进行及时的评估,对重症肺炎的患者需尽早评估并进行多学科综合干预。
刘宏炜 今天,我们如何做医学科普
专业、易懂的医学科普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中至关重要。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刘宏炜教授从自身科普经验入手,从选题、形式、方法、要求等方面对医学科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介绍,彰显了医学科普的广阔前景与独特魅力。
最后,揭志军教授对专题报告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基层医生可以参与到基层联盟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来,凝聚共识,推动实践,造福基层,守护健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