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功能论坛圆满举行

时间:2025-06-30 20:13:21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2025 年 6 月 27 日,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沪启幕。作为大会核心学术单元之一,“肺功能论坛会前会” 于当日上午成功举行,为明日正式召开的大会拉开预热序幕。

首环节由上海长海医院黄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严峻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任涟萍教授联袂主持,点明本届肺功能论坛的核心目标,强调肺功能检查与研究的重要作用。

图片18.png

FOT技术稳定性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规范化应用再添力证

图片19.png

上海市肺科医院郭健教授发布强迫振荡肺功能技术(FOT)临床研究新成果。郭教授系统阐释FOT技术发展历程、检测原理及临床优势,首次披露其团队在技术稳定性与重复性领域的突破:通过检测流程标准化与技术迭代,FOT关键参数变异性显著降低,稳定性实现质的跃升。该研究为FOT技术规范化推广奠定坚实循证基础,有望重塑呼吸功能评估新标准。

革新呼吸评估手段:陈智鸿教授探索可穿戴设备新应用

图片20.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陈智鸿教授聚焦可穿戴心肺运动仪在慢阻肺运动能力评估的创新实践。报告揭示:可穿戴设备已实现慢性气道疾病动态运动能力精准量化,突破传统评估场景局限。陈教授指出,下一代产品将向智能化、微型化、多参数集成化演进,深度融合医疗体系,构建"评估-干预-管理"全周期数字解决方案,为呼吸慢病康复管理提供革命性工具。

确立肺功能核心地位:朱晓萍教授领航 IPF 全程精准管理

图片21.png

上海市东方医院朱晓萍教授深度解析肺功能指标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全程管理的核心地位。研究证实:FVC、DLCO等关键指标是IPF疾病进程的"晴雨表",贯穿病情分级、进展监测、药效评估、预后预测及个体化治疗决策全链条。朱教授强调,肺功能动态监测已从辅助手段升级为IPF管理的支柱性技术,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科学导航。 


论坛第二环节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施永美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夏金晶教授共同主持下正式开启。

图片22.png

溯源肺功能演变轨迹:杨丹榕教授开辟慢阻肺防控新靶点

图片23.png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杨丹榕教授提出肺功能轨迹评估模型。研究从肺发育源头切入,证实环境与遗传因素可改写全生命周期肺功能轨迹,锁定导致轨迹偏移、诱发慢阻肺的核心风险群。杨教授强调,异常肺功能轨迹是呼吸系统疾病、早发多病及健康风险的"预警哨",呼吁将肺功能评估窗口前移至青少年阶段,为慢阻肺防控提供全新干预靶点。 

锁定气道疾病早期病根:周妍教授构建小气道无创检测体系

图片24.pn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妍教授发布慢性气道疾病诊断突破性成果:小气道功能障碍实为哮喘/慢阻肺早期"隐藏病根"。周教授系统构建小气道功能无创检测矩阵,证实其具备三重核心价值——实现疾病超早期识别、精准预测预后转归、驱动靶向新药研发。该研究为呼吸慢病精准诊疗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开拓肺功能发展新航道:戴慧玲教授提出 “肺功能 +” 数智战略

图片25.png

上海市东方医院戴慧玲教授发布肺功能领域多维度发展,提出三大战略方向:知识循环体系:建立"临床问题-技术研发-应用反馈"闭环;人才孵化生态:打造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矩阵;数智融合平台:整合AI影像分析、呼吸音识别、多组学数据创新性提出"肺功能+"发展范式,为呼吸健康管理开启数智化新纪元。

2025 年 6 月 28 日,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迎来第二日议程,备受瞩目的肺功能论坛在昨日会前会预热后正式启幕。国内肺功能领域权威专家与学科骨干再度聚首,围绕肺功能在气道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价值展开深度研讨。论坛聚焦早期诊断突破、全程管理优化、评估标准革新等关键议题,通过前沿成果分享与实践经验交流,为呼吸病学领域呈现一场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学术盛会。

当日论坛第一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黄绍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敏教授联合主持。三位业界资深专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论坛开场环节奠定了专业、高效的学术基调,引领与会者迅速进入深度研讨氛围。

图片26.png  

预警慢阻肺 “沉默危机”:孙铁英教授呼吁诊断革新

图片27.png

北京医院孙铁英教授提出重要警示:存在大量具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其肺功能检测显示储备正常,却已出现显著呼吸道症状、气道病理改变及反复类急性加重事件。孙教授指出,这一"沉默性损伤"现象亟待临床重视。孙教授系统论证了传统FEV1/FVC比值在早期气道病变识别中的显著局限性,强调当前诊断标准存在敏感性不足的缺陷。为此她提出双重革新路径:加速研发新型生物标志物提升检测灵敏度;重新定义"GOLD 0期"纳入多维评估指标。该研究为建立慢阻肺超早期预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将推动临床诊断窗口实质性前移。

破局慢阻肺管理困境:陈亚红教授创新多学科协同模式

图片28.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破解慢阻肺管理难题:直击痛点:我国肺功能检测普及率严重不足; 创新方案:构建"呼吸科主导+全科/康复协同"的1+N多学科网;权威定位:肺功能检测贯穿"筛查-诊断-评估-治疗-随访"全周期。陈教授强调,该模式使基层首诊确诊率大幅度提升,肺功能已成慢阻肺管理不可替代的决策基石。

聚焦气流受限诊断与评估:郭岩斐教授分享前沿进展

图片29.png

北京医院郭岩斐教授在学术活动中,围绕气流受限的诊断与评估展开深度分享。她系统对比了固定比值和正常值下限两种诊断标准,指出前者在老年人群易致慢阻肺过度诊断,在年轻成人中又可能出现诊断不足的情况。在严重程度评估方面,郭教授对 GOLD 标准与 STAR 标准进行分析,表明 GOLD 标准在预测疾病健康状态上优势明显,而二者在预测呼吸困难症状和死亡结局的能力上表现相近。这些发现为临床精准诊断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论坛第二部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朱惠莉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郭健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譞教授共同担纲主持,聚焦脉冲振荡肺功能技术(IOS)展开专题研讨。

图片30.png 

脉冲振荡肺功能:高怡教授解读技术优势与规范方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怡教授全面介绍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及临床应用。她回溯技术发展历程,详解测定结果解读要点,指出该技术凭借测试简便、适用人群广泛、生理参数丰富、能精准反映小气道功能变化等优势,在气道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中极具价值。同时,她着重强调,为充分释放技术潜力,需加强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规范,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图片31.png 

小气道功能评估新突破:刘锦铭教授梳理多元技术与前沿方向

图片32.png

上海市肺科医院刘锦铭教授聚焦小气道功能评估,点明其在慢阻肺、哮喘等气道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关键意义。他系统梳理体描法、脉冲振荡法、氮冲洗法、呼出气一氧化氮等评估技术,深入解读技术原理与应用要点。此外,他还提到,FRI、OCT 等影像学技术在小气道结构与功能可视化评估领域发展迅猛,为小气道功能研究开拓了全新方向。

讨论环节嘉宾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叶文婧教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何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赵春柳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丽妍教授,围绕脉冲振荡(IOS)技术的使用场景有哪些展开讨论。几位教授指出,IOS检查操作简便、无创,受检者易于配合,在人群中使用场景广泛(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可以提供的参数包括呼吸阻力、顺应性及惯性等多维度力学指标,较肺量计的流量和容积变化更为丰富,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受试者的气道通畅性;IOS检查可与传统肺功能检查互补,早期发现小气道功能障;IOS对气道疾病患者的诊断、评估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论坛第三部分由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王蒨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高志强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时翠芹教授联合主持。聚焦肺弥散功能检测、便携式 IOS 技术应用、肺功能在 ILD 中的价值三大议题,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为呼吸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

图片37.png

实操破局:李丽教授解码肺弥散功能检测质控要点

图片38.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丽教授以技师实操为切入点,用生动案例揭开肺弥散功能检测的奥秘。她详细解析单次呼吸法测定原理,强调一氧化碳气体交换量对评估肺泡毛细血管膜功能的关键作用,并点明吸气流速、屏气时间等质控要点。针对当前检测面临的原理晦涩、质控隐蔽、干扰因素多等难题,李丽教授提出 “技术普及 + 规范考核 + 常态督导” 三位一体改进策略,为提升肺功能检测质量筑牢根基。 

智筛革新:周敏教授推介便携式设备赋能慢阻肺早筛

图片39.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敏教授重磅推介便携式智能脉冲振荡测定系统,直击传统肺功能检查可及性差、操作复杂的痛点。她深入讲解 IOS 技术优势,通过临床对比数据证实该设备与传统仪器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便携式系统凭借广泛适用场景与智能化操作特性,为社区基层慢阻肺早期筛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 “利器”。

全程护航:李雯教授剖析肺功能重塑 ILD 诊疗模式

图片40.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雯教授深度剖析肺功能检查在间质性肺病(ILD)诊疗中的核心价值。她强调 FVC、DLCO 等指标贯穿 ILD 全病程管理,从初诊评估到疗效跟踪均发挥关键作用。针对 ILD 肺功能损伤不可逆的特性,李雯教授呼吁强化早期动态监测与干预,并展望通过 AI、影像组学等技术融合,推动 ILD 诊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新时代。

论坛第四部分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丽教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赵开顺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毕蓉蓉教授联合主持,聚焦FeNO检测专家共识解读及 FeNO 在哮喘诊疗中的应用,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为哮喘精准诊疗提供权威指引。

图片41.png

精准领航:戴然然教授聚焦 FeNO 监测升级哮喘诊疗

图片42.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戴然然教授聚焦动态 FeNO 监测在重度哮喘诊疗中的应用。她指出,FeNO 作为 2 型哮喘关键生物标志物,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配合靶向生物制剂与权威指南推荐,正重塑哮喘治疗格局。FeNO 检测凭借无创、便捷优势,在辅助诊断、预后评估等环节表现突出,但需重视标准化检测以保障结果准确性,为重度哮喘诊疗带来新突破。

规范引领:金晓燕教授解读 FeNO 共识推动技术落地

图片43.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金晓燕教授对 2025 年《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专家共识》进行权威解读。从仪器原理、操作规范到质量控制,再到临床应用与报告标准,金教授全面剖析共识要点,为FeNO检测技术的规范化、精准化应用提供专业指引,助力提升呼吸疾病诊疗整体水平。

讨论环节由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冯莹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陈荣璋教授以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吕游教授共同参与,围绕“生物靶向治疗时代,肺功能如何助力慢性气道疾病炎症表型的精准分类与全程管理”这一前沿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几位教授指出,在生物靶向治疗时代,肺功能检查是慢性气道疾病炎症表型分类不可或缺的基石,为靶向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生物靶向药物革新了慢性气道疾病的治疗模式,相较于传统吸入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更显著且持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是贯穿靶向治疗全程的关键工具,在靶向药物选择指导、药物疗效评估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对生物靶向制剂与各项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值得关注。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功能论坛圆满落幕。此次论坛以高规格、深内涵、广覆盖的学术研讨,成为我国呼吸病学领域肺功能研究与应用的重要里程碑,为提升肺功能检测及呼吸疾病精准诊疗赋能,对学科发展和患者获益意义重大。未来,论坛将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助力学科与临床创新。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