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新思想 新视角|肺癌多学科智慧碰撞 共探肿瘤治疗新路径

时间:2024-12-27 09:50:54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2024年12月26日,一场聚焦肺癌多学科诊疗的学术会议——“肿瘤整合 共话双生”肺癌多学科病例交流会在线上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多学科专家团联袂打造,搭建起跨院交流平台,汇聚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肿瘤科等多领域精英,围绕肺癌 MDT 病例展开深度探讨,为肺癌诊疗领域注入新思想、新视角。

图片4.png 

 大咖云集  共启学术交流序幕

本次大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东雷教授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闻伟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刘东雷教授表示:“多学科协作是破解肺癌诊疗难题的关键,期待通过两所强院的智慧碰撞,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闻伟教授也提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 MDT 团队各有所长,期待以病例为桥、以问题为引,在思想交锋中凝聚诊疗共识。愿这场交流会成为肺癌多学科协作的新起点,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整合医学的力量!” 两位主席的致辞拉开了本次学术交流的序幕,他们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肺癌诊疗中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会促进各院专家的经验分享与学术碰撞。

此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学科专家团的李芳芳、张伟杰、王猛、杨亚等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团的闻伟、李梅梅、周悦、马玲、刘锦源、夏晓洁、王志博等教授也悉数出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张玮教授作为专题讲者参与其中,强大的专家阵容为会议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刘东雷教授代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带来了首个肺癌 MDT 病例分享。在分享中,他深入分析了新辅助治疗对手术的影响,指出早期新辅助方案中的化疗存在“低效高毒”、降期不明显且副作用较大的问题,放疗虽降期较明显,但组织瘢痕纤维重,会增加手术难度。同时,他还介绍了新时代新辅助治疗的“革命”,如靶向治疗“中效低毒”,肿瘤“凋亡”组织瘢痕纤维可控,适用于特定人群;免疫治疗同样“中效低毒”,肿瘤“凋亡” 组织瘢痕纤维可控,但存在组织水肿情况,并结合具体病例的治疗前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了直接手术的困难之处。分享结束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针对病例展开了热烈的提问及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该病例诊疗的理解。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志博分享了第二个肺癌MDT病例。他介绍了患者接受白蛋白型紫杉醇+卡铂化疗2周期,2个月后疗效评价为SD的情况,并提出在新辅助治疗时代,晚期肺癌降期手术/放疗射频消融时机选择的思考,指出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副作用小、有效率高、缩瘤效果好,能为原本广泛发展的肿瘤提供手术机会,同时也对局部治疗干预时机进行了探讨。随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学科团队围绕该病例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及讨论,各位专家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专题解读  关注癌症相关性疲乏

专题讲者张玮带来了《癌症相关性疲乏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解读。她详细介绍了多种评估量表,如简易疲乏量表(BFI),包含9个条目,涉及总体活动度、情绪等多方面,能区分疲乏严重程度但受维度限制;Wu 癌症疲劳量表(WCFS)有 15 个条目,采用5分制评估前1天疲劳情况,能区分CRF特征但无法判断严重程度;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乏量表(FACT-F)含28个条目,信效度良好但仅适用于治疗中患者且部分条目难理解。

解读结束后,刘锦源、马玲、夏晓洁等围绕“癌症相关性疲乏”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探讨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评估量表,以及针对癌症相关性疲乏的有效干预措施。

闻伟教授与刘东雷教授共同进行会议总结。他们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各位专家的病例分享和专题解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多学科团队的深入讨论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他们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加强各医院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