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围术期液体治疗管理学术论坛 (第三期)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李慧)06月25日,“精准输液”围术期液体管理学术论坛专场研讨会线上顺利举行。会议从多方面角度出发,由特殊病例到循证实践:围术期的液体治疗;以及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临床规范化诊疗,提升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质量。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积水潭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杨庆国教授担任主席兼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积水潭医院杨庆国教授指出,液体治疗在整个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由病房到手术室再到病房这个过程中给予正确的且及时的液体管理,选择好的液体产品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及时通过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补液,可减少液体过负荷风险。
积水潭医院侯陈玮教授分享了围术期液体治疗已从“经验性输注”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时代,从液体量的计算到液体种类的选择,再着重分享了输液的时机和速度,针对特殊情况下的判断以及处理应当进行灵活处理,从而更有利的为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和恢复。
积水潭医院张文超教授在会议中围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容量管理策略展开,他指出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率高达50%,术后1年致死率可达28%-3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绝对数量将激增。而进行多学科协作、个体化容量方案及损伤控制性复苏理念,是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
积水潭医院ICU主任王郝教授首先肯定了围术期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其次他提出在重症领域关于液体管理的几点看法,首先液体管理应根据病程进行调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确定每位患者的补液量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其次液体复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相当复杂,取决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最后应当在处方中将液体作为药物处理,其类型和剂量应适应每例患者的持续需求和耐受性。迄今为止,最佳液体管理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张琮教授指出,烧伤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是临床常见问题,烧伤患者由于体液大量丢失以及心肺功能受到抑制等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组织灌注不足,严重者导致休克。烧伤休克的防治是整个烧伤治疗的关键,休克严重程度与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所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对严重烧伤救治意义重大。
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廖俊,王晓林,彭云教授也补充提出重点围术期中液体管理中要评估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如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肺功能及呼吸系统疾病、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肝脏与肾脏功能、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以及是否使用抗凝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对骨骼肌肉疾病(骨关节和脊柱)、皮肤状况、牙齿和听力检查,了解手术麻醉史及服药史等情况。注意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如果条件具备,建议术前常规行深静脉血栓筛查。
本次论坛通过多科室多视角解析围术期液体管理的前沿进展与临床难点,为优化液体治疗策略、推动精准监测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会议成果将进一步促进围术期医学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