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周祥:让泛血管疾病防治跑通“最后一公里”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①

时间:2025-08-19 20:24:32来源:医师报作者:贾薇薇

“下一步,我们要将南京实践经验推向全国,建立省级专业学术组织,打造国家级示范中心!”在刚刚结束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南医大二附院”)泛血管医学联盟年度工作会议上,心血管内科周祥主任为与会者勾勒出泛血管医学联盟的发展蓝图。

微信图片_20250819202310.jpg


这蓝图背后,是他带领团队多年深耕的足迹:从心脏成纤维细胞研究的双重突破,到全球首创泛血管疾病临床分期与预测模型;从开设泛血管专科门诊,到建立覆盖周边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泛血管联盟”——每一步,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让科研成果穿透壁垒,抵达泛血管疾病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在细胞迷宫中寻找生命密码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杀手。心梗发生后,即使血管被快速开通,患者仍会因心肌纤维化面临不可逆的心功能损伤。“心肌细胞一旦死亡,便不能再生。”周祥道出了心肌受损的残酷真相:虽然心肌纤维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但过度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僵硬,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心衰。正因如此,挖掘减少心肌损伤和促进心肌修复的可行路径,是心血管领域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周祥带领团队在迷雾中摸索了5年,终于迎来曙光。

“五年磨一剑”,不久前,周祥团队的两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一项聚焦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这一纤维化核心靶点,创新性地将放射性核素与特异性靶点结合,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靶向探针177Lu-FAPI-04,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为心梗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另一项首次发现了具有修复功能的成纤维细胞,可以实现心脏成纤维细胞向功能性心肌细胞转化,在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下降方面展现潜力。

“两项研究为改善心梗患者预后提供了全新干预靶点:一方面直接抑制心肌纤维化,另一方面将成纤维化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弥补心肌细胞不足。”周祥解释道。目前,团队正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使之成为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同时,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巨噬细胞——探索激活巨噬细胞“吃掉”斑块的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再拓新途径。

周祥坦言,科研工作从来不是坦途,临床医生应着眼于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再通过科研探索找到答案,最终反哺临床实践,为患者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从“修血管”到“管全身”的理念进化

作为冠心病介入专家,周祥曾为无数心梗患者开通了闭塞的血管,迎来新生。但临床中一个现象引发了他的深思: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等疾病,看似发生于不同部位,实则发病机制相同(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因)、危险因素一致(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治疗手段相似(药物或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其本质是一类全身系统性血管疾病,也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泛血管疾病”。由此,周祥深入到这一全新领域,实现了从“修血管”到“管全身”的理念进化。

“专科越分越细,临床医生反而容易忽视了疾病的系统性。”周祥强调,心血管医生应以整合医学的全科思维和全局视野看待泛血管疾病,将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视为整体来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泛血管疾病同样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

理念更新推动实践探索,近年来,周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泛血管疾病临床分期和风险预测模型。“我们将泛血管疾病分为4期,每期对应不同的干预策略。”周祥解释道。例如,1期患者重在危险因素管控,而4期患者则需多学科团队(MDT)协同诊疗。周祥介绍,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整合多个数据库构建而成,能够精准评估患者的发病风险。“目前文章正在投稿中,我们期待未来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临床,为基层医院的泛血管疾病管理提供可靠工具。”

上下联动的生命守护

2024年,南医大二附院在江苏省率先开设泛血管门诊。“该门诊主要服务两类人群:一是已确诊的泛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的患者,通过二级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泛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史≥10年或同时具有≥3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开展一级预防。”周祥介绍。

泛血管门诊的设立无疑是在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病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但周祥明白,真正的战场不在诊室,而在基层社区。同年,南医大二附院泛血管医学联盟应运而生。“联盟以医院为核心,联动周边多家社区医疗机构,通过‘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使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有效下沉,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在随访与康复上的强大优势。”谈起泛血管联盟的工作,周祥倍感欣慰。

一年前,突感胸痛不适的小李到社区医院就诊,正好赶上南医大二附院医生坐诊,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是心梗,该医生立即联系南医大二附院心内科,开通绿色通道。当小李转运到医院时,导管室已准备就绪,医生以最快速度开通血管,小李心功能基本未受影响,此后在社区医院长期随访,只需每半年到南医大二附院复诊。

“这是联盟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一个典型案例!”周祥强调,“泛血管高危人群在社区医院管理,确诊泛血管病后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康复随访再回到社区医院”是联盟运转的核心机制,他期待将此优秀经验分享给全国同行,帮助更多患者拥抱健康生活。

向着心血管病防治“拐点”进发

周祥直言,从基层开展泛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方案,大部分高危人群都在社区医院,自下而上的管控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因此,他期待能够给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实践路径,让泛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

作为先行者,周祥团队的实践经验给全国同道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随着“南京模式”推向全国,当千万社区医生成为血管健康的守护者,中国心脑血管事件的拐点必将到来。而这,正是包括周祥在内的致力于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最深切的期盼与心愿。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