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三保”护航,“双心”相伴,照亮乳腺癌患者康复之路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②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走进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乳腺外科的关爱小屋,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溪流,轻轻淌过患者的心田。这是乳腺外科主任汪成教授打造的温暖港湾。这里播放近百首中外经典曲目,每一类都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精心设计,是音乐治疗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一对一辅导、身心疗愈、瑜伽冥想等贴心方式帮助患者直面内心的恐惧与焦虑。眼罩、耳塞、老花镜、女性护理用品等小物品一应俱全,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
“乳腺癌患者常面临身体机能恢复与心理重建的双重挑战,我们希望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从医20余年来,汪成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他深耕乳腺癌诊治领域,推行“多学科联合、一站式服务、个体化治疗、人性化康复”的诊治模式,用创新勾勒希望,成为了乳腺癌患者心中一束温暖的光。
01为患者解病痛,力破治疗困局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里,汪成教授目睹了太多年纪轻轻就罹患恶性乳腺肿瘤的患者。这让他深感痛心,也坚定了他希望用专业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决心。
曾有一位30多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让汪成教授印象深刻。这位患者病情复杂,淋巴结转移较多,而视神经脊髓炎作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稍有不慎就极易导致截瘫,患者的姐姐就因此瘫痪在床。这使得许多常规治疗手段无法施展,化疗更是不敢轻易尝试,外院医生面对这一棘手病例,几乎陷入了无药可治的困境。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迅速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了解该疾病与乳腺癌治疗的相互影响及潜在风险,并邀请免疫学家、神经外科专家等共同参与讨论。在反复斟酌、权衡利弊之后,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乳房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并应用当时较为先进的CDK4/6抑制剂增强治疗效果。最终,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整体预后良好,如今已健康生活了六七年,重新回归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每当看到她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点滴,我都非常高兴,也深刻体会到医者的责任与使命。”汪成教授感慨道,每当看到救治的患者重新绽放光彩时,她们的笑容,是他多年来坚守与付出的肯定。
02提出“三保主义”,守护健康之美
过去,乳腺癌治疗常常以切除乳房为代价,给许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保乳手术逐渐成为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医学理念的更新。
“我国开展保乳手术的时间较短,仅二三十年,面临诸多挑战。”汪成教授介绍说,一方面,东方女性乳房相对较小,切除部分组织后,乳房外形难以保持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国内乳腺癌患者中,晚期发现的病例较多,这类患者并不适宜接受保乳手术。因此,越是早期发现的病例越适合做保乳手术。保乳手术的推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简单的外科临床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基于临床治疗中的实践积累及对患者需求的观察,汪成教授提出了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三保主义”概念。第一阶段是保住乳房,通过早期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乳腺癌的认知,促使更多早期患者进入手术治疗阶段,从而增加保乳机会。第二阶段是保住外形,运用整形保乳技术,针对亚洲人群乳房特点进行改良,在保留乳房的同时保持良好外形,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第三阶段是保住功能,包括哺乳功能、触觉感觉功能等。
“三保主义”实现的关键在于“早”。为了帮助乳腺癌患者能在早期就接受治疗,汪成教授带领团队积极科普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他们与医院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紧密合作,开展科普教育和乳腺癌筛查,提高女性对乳房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早发现早期病变。同时,积极推动患者、医务工作者和护理团队接纳保乳理念,通过沟通交流、案例分享,达成保乳安全的共识。
在全程治疗中,多学科系统化协作(MDT)可帮助更多患者收获高质量的健康、长期生存。汪成教授团队定期召开保乳专题相关MDT研讨会,包括肿瘤内科、外科、影像、超声、病理、放疗等多学科,共同探讨病情,为患者量身定制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科学合理,为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过去因肿块过大无法保乳的患者,通过手术前的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新辅助治疗,可使肿块先缩小到一定程度,再切除缩小后的范围即可保留乳房。”在保乳手术中,新辅助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汪成教授团队积极推进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开展,并且将整形保乳技术(OPS)巧妙应用于保乳手术中,有效弥补了传统保乳手术的短板,提高了团队乳腺癌保乳率,让更多患者能够保留乳房,重拾生活信心。
03用“双心”温暖,伴患者共赴医路
在乳腺癌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往往还会面临心血管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机体状态和治疗后康复进展。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长期致力于肿瘤心理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浦乳腺癌双心模式”。
“肿瘤心脏病学是近年临床热点。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各种治疗方式也会对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副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最后她的死亡并不是因为肿瘤而造成的,而是因为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导致的。另一方面,作为外科医生,我们更多聚焦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很少关注患者心理健康,但很多患者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的状态。”在汪成教授看来,肿瘤心脏病学和肿瘤心理学是乳腺癌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乳腺癌临床应加强“双心医学”即乳腺肿瘤心理心脏病学的建设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
在“双心”医学理念的探索上,汪成教授团队积极行动,牵头成立了肿瘤心脏病学门诊。每周四下午,乳腺外科和心血管外科专家共同坐诊,为患者提供心血管评估和治疗建议。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血管保护方案。同时,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心血管长期监测,防范冠心病、下肢静脉栓塞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同样需要精心呵护。汪成教授介绍,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相同。治疗初期,恐惧与焦虑心理突出,对病情的严重性、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生活充满担忧。治疗中期,漫长痛苦的治疗过程、身体不适和病情不确定性,使抑郁心理占据主导。在术后康复阶段,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患者不愿接触外界,难以回归正常人际交往。
为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培训,深入了解患者各阶段心理变化及表现形式,提高识别心理状态的能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乳腺外科开设了肿瘤心理学爱心小屋、汝康家园等,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和心理咨询,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患者们在这里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感受到温暖与支持,重拾积极乐观心态。
“医路漫漫,初心不改。仁心守护,性命相托。”在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汪成教授期待在乳腺癌诊疗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引入更多前沿疗法与精准诊断手段。他也将继续全力以赴,投身于这场身心并重的乳腺癌诊疗战斗,做患者康复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