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以无界协作破壁垒,TAVR技术重铸患者“心门”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③
十年前,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高龄高危瓣膜病患者的 “常规选择”。这十年,见证了TAVR技术从陌生到普及,凝聚着医者的勇敢探索,更承载了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这一跨越性变革的背后,离不开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赵强教授及其团队这样的医者们,对创新技术的热忱拥抱与对患者负责的始终坚守。
从医38年、主刀近3万例手术……然而对于被誉为“心外科巨匠”的赵强教授而言,“最在意的从来不是做了多少台手术,而是每台手术能否真正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正是这份“让每个患者都能被妥善救治”的信念,推动他与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以无界协作为无数心脏瓣膜病患者重启“生命心门”。
2500万“心门故障”者的困境 拉响老龄化下的健康“警报”
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1] 。且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心脏瓣膜患病率还会持续增高。研究显示,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8位就有1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2]。其中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近200万[3],出现症状的重度AS患者如未及时治疗,5年内生存率仅为20%[4]。
“心脏瓣膜就像家里的门,用久了会生锈、变形。”赵强教授以形象的比喻解释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就像门,其中瓣叶是门板,而瓣环是门框。一旦瓣膜钙化,门打不开就是门框狭窄,血液出不去;门关不严,血液便会往回漏,心脏长期‘超负荷’,最后肯定会累垮。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可发展为心衰、房颤、猝死,增加心律失常、血栓等风险,危及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更棘手的是,目前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主流,患者多是‘高龄+多病’的叠加体。我院调查显示,老年瓣膜病患者里,大约1/3合并冠心病,其中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此外,有些老年患者还同时伴有慢阻肺、肾功能不全等,这也给传统体外循环开胸手术带来挑战与风险。”赵强教授强调说,“随着近年来治疗策略不断发展,微创TAVR技术的出现,为这类患者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从“开胸”到“微创” TAVR技术带来生命转机
目前,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体质、手术风险、预期寿命和患者意愿等情况,综合运用药物、外科手术、介入手术等方法来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心脏瓣膜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过去,80岁以上的重度瓣膜病患者,基本算是外科手术的禁忌人群。”赵强教授回忆道,“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并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等问题给老年患者及体质较弱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而作为一种创新介入治疗技术——TAVR的出现,为这一困境带来转机。“TAVR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可通过从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体内,并将器械输送到需要治疗的瓣膜位置,从而进行瓣膜置换,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TAVR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术后两天便可下地,一周就能出院,两周左右便可恢复正常生活。”赵强教授强调。
目前临床应用的TAVR瓣膜主要包括自膨式瓣膜和球囊扩张式瓣膜两种。球囊扩张式瓣膜在国际上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其瓣膜裙边设计较短,对传导系统的压迫较少,因此术后发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比例更低,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赵强教授介绍说,“但在具体手术方案的制定上,包括TAVR的实施路径选择以及瓣膜类型,均需团队充分讨论,从患者的角度共同出发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打破科室壁垒 心脏团队奉行的“患者至上”哲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对复杂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多学科融合与统筹,将进一步助力提升瓣膜疾病患者长期治疗获益和生活质量。
在瑞金医院TAVR手术中心就有这样一个“心脏团队”,由心脏内科、心脏外科、超声科、放射科和麻醉科等组成。赵强教授强调,“医疗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追求手术量”。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病例时,他建议必须进行“多学科会诊”, 打破科室壁垒,结合患者病情通力协作制定最优治疗方案,最大化患者生存获益。
也正是这份“患者至上”的初心,成为赵强教授及其团队不断探索创新的源动力。在TAVR科研领域,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一直走在国内临床研究的前列,团队能力和成果在国内颇为突出。目前,赵强教授及其团队正聚焦于探索更适合中国患者的TAVR术后抗凝方案,并深入研究不同类型TAVR技术与患者个体特征的适配性。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让TAVR手术不仅有精度,更有温度。
结 语:从医以来,赵强教授的手术记录早已经堆满了柜子。每一台手术,都是他与患者并肩应对疾病的见证,从早期为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传统开胸手术,到如今凭借TAVR手术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他的每一次操刀,都承载着患者的生命重托。
“医生的价值,就藏在这每一次与心门的对话里。”赵强教授眼中的温情,恰是“医者仁心”的对生命守护真实写照。而这份守护也终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协作的深化,成为照亮更多“心门”的光,让重获健康的希望在“健康中国”的路上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6)
[2] Nkomo, V. T.; Gardin, J. M.; Skelton, T. N.; Gottdiener, J. S.; Scott, C. G.; Enriquez-Sarano, M. Burden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Lancet 2006, 368 (9540), 1005–1011.
[3] BCG corporate data; https://population.un.org/wpp/DataQuery
[4] Discussion on several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valve industry in China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4061481519532_1.pdf?1617726354000.pdf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