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内分泌专家艾智华: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疾病,需及时干预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24 10:37:07来源:医师报作者:田宝峰

在多数人仍将肥胖视为“体型话题”甚至“审美问题”的当下,一场由身体内部悄悄发起的健康战争早已打响。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正式将肥胖列为慢性病防控重点——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必然回应。为此,我们专访成都京东方医院内分泌与风湿免疫科主任艾智华,从临床专家的视角,揭开肥胖作为慢性疾病的真实面貌。

图片1.png

肥胖,不是审美课题,而是一场全身性疾病的开端

“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人群已经占到了50%,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艾智华主任开门见山地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超重肥胖就是一种疾病。

他进一步强调,即便有些人暂时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仍在正常范围——常被称作“健康的小胖子”——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肥胖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慢性疾病,与200多种疾病密切关联。它是需要我们干预的。

随着体重的上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而这些疾病又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问题。“肥胖总体来看是缩短寿命的,这就是它作为疾病最严重的后果。”此外,艾智华主任还指出,肥胖还会导致呼吸睡眠暂停、心肺功能下降、多种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风险上升,以及关节损害、性腺功能障碍等全方位健康威胁。

如何科学判断肥胖?四种工具揭开“脂肪真相”

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只是第一步,如何科学诊断才是行动的前提。艾智华主任介绍了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四种评估方法:

首先是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中国人群中,BMI ≥ 24为超重,≥ 28则为肥胖。“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但它无法区分体重中肌肉与脂肪的构成。比如运动员肌肉量大,BMI也高,但脂肪并不多。”

第二种是体脂分析,需借助专业仪器测量体脂率。女性体脂率超过32%、男性超过25%,即可诊断为肥胖。

第三种是腰围测量,用于判断是否为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 ≥ 80 cm,就要警惕此类肥胖。”腰臀比也是一个常用补充指标。

第四是内脏脂肪测定。“内脏脂肪面积如果超过100 cm²,就代表内脏型肥胖,这类肥胖与代谢异常和炎症密切相关。”

艾智华主任指出,综合运用这些工具,才能对肥胖类型和健康风险做出准确评估。

肥胖从何而来?遗传、环境、压力多方“共谋”

在成因方面,艾智华主任将肥胖分为两大类: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后者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如先天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或药物副作用。而单纯性肥胖则病因复杂,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的表现。”此外,他还提到“中枢调定点”理论:“人体中枢可能存在体重的调控点,它的‘上调’会使我们更容易发胖,也更难减重。”

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压力性肥胖,即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食欲亢进,发生机制明确且常见。”环境变迁——如从南方迁至北方后饮食结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物质如双酚A等,也都可能扰乱代谢、助推肥胖。

图片2.png

打赢“体重战争”:管住嘴、迈开腿,更要持之以恒

无论成因多么复杂,肥胖最终的生理表现始终是能量摄入与消耗的长期失衡。因此,体重管理的根本策略,始终围绕“能量平衡”展开。

艾智华主任总结了科学减重的三大核心:“第一是控制热量摄入——管住嘴;第二是增加消耗——迈开腿;第三非常重要,是长期坚持。”

他特别提醒,切忌急功近利:“我们建议体重逐步下降,每周0.5–1公斤为宜。”过快减重往往伴随肌肉流失,而体重反弹时,“回来的基本都是脂肪,肌肉很难恢复”。因此,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实施可持续的体重管理,才是真正战胜肥胖的关键。

在艾智华主任看来,肥胖不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外在问题,而是一场需要医疗介入、科学管理和全社会共同应对的慢性疾病。从认知转变到评估诊断,从成因分析到行为干预,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却必须有信念。而这一切,正如他所说:“我们要正确看待肥胖——它就是一个疾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踏上健康之路。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