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 从时髦理念到社会实践
医学是预防、诊疗、减缓病痛、恢复及维护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包含疾病医学和健康医学两个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疾病医学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以及对慢病的控制。因此,预防前移、诊断早准、治疗精细、心身兼顾的健康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末,健康管理的概念在美国首先被提出,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在中国兴起,源于几方面因素。但总体来说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已病就医,希望自己能更加健康,享受劳动成果,生活更幸福美满。”在接受本报专访,谈及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及进展情况时,我国健康管理理念的先行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教授介绍说。
健康管理 慢病预防的“杀手锏”
医师报:健康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白书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使慢病不发生或晚发生,或发生后
尽早发现,转归到健康状态。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慢病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威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慢性疾病,针对性的治疗固然重要,然而,从源头控制疾病、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发病率更为关键。
改变生活方式一方面要靠个人的健康素养,即自己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服务、医疗服务等相关部门帮助其进行健康管理。两者结合防控慢病。
当前,医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治病阶段,也不能只指望高新技术、高医疗消费,来提高健康水平,应该发展健康医学。
癌症作为一种特殊的慢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的特点。如胃癌在亚洲地区高发,韩国胃癌发病率世界第一,其次是日本、中国。但从统计学角度,虽然韩、日胃癌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却是中国最高。这是因为在我国,胃癌防控仍以已病就医模式进行。有症状不舒服了,才去医院看病,这时常常可能已是中晚期癌症,此时才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甚至两三年内,就走向死亡。而韩国采取对高危人群普查的措施,对45岁以后有家族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政府也支持做普查,做到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因此,通过采取预防措施使慢病不发生或晚发生,或发生后尽早发现、转归到健康状态,这就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
3万家机构 不足一成从事健康管理
医师报:健康管理,在我国有怎样的历程?
白书忠:健康管理传入中国,从宣传到推广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来,健康管理的理念在中国已被广泛接受,并在组织机构上有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机构越来越多,其中,机构约有3万家。政府也越来越支持健康管理在中国的推广,政策层面推出了很多文件。
2010年以前,我国的相关学术组织,如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预防医学会等,都成立了健康管理相关学术组织。2015年12月26日,在政府的支持下,健康管理行业组织“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成立。各省目前都成立了健康管理相关组织,如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广东等都成立了省级健康管理协会。“十三五”以后,中国的健康管理事业一定会有更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将在健康管理机构的数量、规模和服务质量上都有所体现。可喜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机构已从数量向质量服务型转化,更注重内涵建设、注重服务质量和能力。这将是健康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有上万家健康管理机构,但真正从事健康管理的不足10%,多数机构从事单纯体检工作,无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且即使是做体检,也常常是套餐体检,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要求。检后服务是另一个需要加快发展的方向,即体检后要做评估、建档;做好分析,找出体检人群的慢病风险因素,如根据身体情况、家族史,判断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的可能性,进一步指导体检人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排查、定期筛查等。
付费机制需探讨 人才培训体系需建立
医师报:健康管理的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白书忠:健康管理服务的付费机制亟需探讨,人才短缺也是我国健康管理发展的一个瓶颈。
全民健康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转变。除解决衣食住行之外,人们开始注意文化、健康、体育、旅游的消费。因此,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大公众对“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公众意识到,早期进行健康管理是一件花小钱、省大钱的好事。
当前,健康管理服务的付费机制亟需探讨。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从国家层面尚不能纳入医保,这是因为以目前中国的人口、经济实力,过多放宽医疗保障,政府将不堪重负。
2013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指出政府管理基本医疗需求,非基本医疗需求转给市场,鼓励市场发展。今后,可以考虑将基本查体列入医保,更高端、深度的体检,则进入市场,后者通过个人购买社会保险、自行付费。
配合消费能力的提高,供给能力也应该发生转变。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是人才,其次是技术,第三是设备设施。医疗机构应通过内涵建设提高能力。可在健康管理机构中选择条件较好的,变成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多中心应用研究。健康管理不是通过化验、测血压等去诊断糖尿病、高血压,而是通过应用研究,对健康人群进行糖尿病、高血压、卒中等高危人群筛查,防病于未然。
人才短缺是我国健康管理发展的一个瓶颈,其原因是缺乏规范化培训体系。健康管理需要整体思想,预防为主的理念,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措施,这些都需系统地学习。然而目前学历教育中没有健康管理专业,而健康管理的执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教育又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建议未来医学院设立健康管理专业,培养健康管理人才。目前硕士、博士等高级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已陆续开展。执业技能培训体系也在政府的支持下正逐步建立。
慢病预防:健康管理是手段 主战场在社区
医师报:进行健康管理的关键是什么?
白书忠:社区是慢病预防的主战场,而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开展健康管理。因此,社区也是
开展健康管理的主战场。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成立,其核心目的是推动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基金会有专门的健康管理部,又称健康管理研究所。我们开展了很多推动中国健康管理发展的工作。如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我是第一任主任委员,也是终身名誉主委。每年召开学术会议,团结全国健康管理从业者,紧密交流。
从今年开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负责召开健康管理机构建设大会,以期推动行业发展。在健康管理机构中,每年评选20~30家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引领中国健康管理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目前已有200家挂牌。通过该机构发展多中心应用研究,集成国内外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服务于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