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外 探索医生阳光大道
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果要用词语来形容过往十年岁月之中的我,“勇气”和“坚定”或许是最佳定语。当我回首这十年从医路,我仿佛看见一位医学战士,为守护心中的医学圣洁,为探索医生别样的阳光大道,一路披荆斩棘。
“我不要走进圈子”
十年前的2006年,当时的我是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这一年,我破釜沉舟地决定,离开这个全国最大的血管外科平台。理由很简单,我希望把我过去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带到全国,先从全国中心城市上海开始。
难忘在上海人才引进擂台上的那一幕。
当时,卫生局组织专家考评候选人。一位著明的血管外科专家问我:“如果你到上海不成功怎么办?你现在已然不能再回到原单位。”
我回答:“不成功,也许是院长的问题,那我就换单位;或许是自身的问题,那我就做好准备再来。”
还有一位专家异常尖锐地问我:“上海血管外科高手如林,你凭什么走进这个圈子?”
我当时回答:“我不要走进圈内,我要走到圈外,圈外世界更大。”
这样的意识可以追溯到更早些时候。20年前,当我在浙江邵逸夫医院做医生的时候,我接受的培训都蕴含了美式的理念,因为我的上级医生均是美国志愿者医生(邵逸夫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曾受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托管)。从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未来20年中国的医疗业态,也让我意识到国内缺乏医疗品牌建设意识,医生技术水平虽然不低,但服务理念十分落后。“品牌和服务”意识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后来,我顺利通过考评,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5年时间里,我创办的科室,患者量激增,并且在国内一家专业的患者找医生平台上,线上排名患者投票第一位。
然而,成绩的背后,也让我看到公立医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格局。医生的同质化,导致服务效率低下;医疗无法满足患者多层次的需求,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体系无法给予实惠的医疗。
此外,扭曲的定价系统,带来两种非常不好的影响,一种是过度医疗,一种是“粗糙医疗”。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些医生欲罢不能,在利益诱惑面前,渐渐迷失,价值观慢慢发生了崩塌。我开始担心,再继续下去,年富力强的我慢慢地也融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探索阳光大道”
可喜的是,在这5年里,上海开始出现国际医疗,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吸引着我。互联网的兴起让医生与患者的连接更加方便。医改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核心任务。所有的时代机遇都在召唤着我,在公立医疗体系之外,一位医生能否走出一条阳关大道?
对于这一问题,没有既成答案。我选择了亲历亲为。2012年底,我再次辞职,走上自由执业之路。在这一阶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执业的困难,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如何取得患者的认可?如何与签约机构谈合作模式?税收、法律、保险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真是一段浴火重生的阶段。毕竟在医院是旱涝保收,可以任性地抱怨患者,可以拿灰色收入;但跳出公立医院以后,这些“资本”就没有了,只能老老实实靠自己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阳光大道是可行的。中国专科医生靠自己本事能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2014年7月1日,张强医生集团正式成立!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我自己的胜利,他更象征着医生这一职业可以以阳光的姿态自信地站立在人民面前!
如今,张强医生集团已经成立1年有余,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和为患者服务的结果,为有自由执业想法的医生树立标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相信,只有用榜样的力量才能吸引、凝聚有同样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的医生。我更加相信,医师自由执业符合患者利益,医生集团这一新生事物必定会绽放出勃勃生机,展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