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王红阳 努力探寻 看清“大象”的全貌

时间:2017-10-18 09:52:08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blob.png

20世纪70年代,因至亲不幸罹患癌症,使其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医生;80年代,经裘法祖、吴孟超两位大家推荐,她留学德国,开始研究生物信号转导;90年代,她为报效祖国而毅然归国,克服各方困难建起了我国首个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

她是学术精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她是巾帼英雄,是我国女性中少有的不让须眉者;她更是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她的责任与使命……

她也很普通,是我国众多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她也和大家一样,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奖、树兰医学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一等奖等荣誉,她从不沾沾自喜,唯有感激。

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


将实验室放在医院是个正确选择

医师报:当初您为何选择将实验室放在医院里?

王红阳:患者及家属是时刻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源泉。

1997年,我带着在德国争取的 250 万元科研经费和仪器设备,回国创办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向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癌中之王”——肝癌发起了全面挑战,致力于肝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在国内,论知名度和科研环境,当时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基础医学研究的宗旨是造福患者,回顾自己远赴国外探究生命基因,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肝癌这类世界级医学难题。抱着“当个好医生”的不变初心,我毅然加入了吴孟超院士领衔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具有战略眼光的吴孟超院士,同意我在院内设立了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建室之初,为了节省经费,甚至连实验台都是我亲手画图设计,连盐水瓶也是拣人家用剩的……

就这样,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靠着我和团队一点一滴地努力,研究很快开始有了起色。次年中心被评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而后我又筹建了42张病床的综合治疗病区,形成了基础、临床交叉结合的崭新发展模式。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几篇论文,而是要切切实实地探讨基础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向临床转化,应用到患者身上。

当时决定将实验室放在医院中,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研究肝病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也让我每天能够面对众多的病患及家属,他们给予了我很多鞭策,让我能更加静下心来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接种疫苗对防控肝癌意义深远

医师报:防控肝癌需做好哪些工作?

王红阳:做好乙肝疫苗接种,意义深远。

不久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影响因子144.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上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

针对该数据,我们在欣慰之余,还需理性看待。之所以需要理性看待,是因为在不同的人群中,肝癌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有不小的差异。从整体人群来看,肝癌的发病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降低,病死率确实有所下降,但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众所周知,我国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至今不过20余年,因此我国肝癌发病率降低只是在年轻人群中,40岁以上人群的肝癌发病率并没有降低,甚至还在增加。

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接种乙肝疫苗,肝癌发病率确会明显降低,这也恰恰证明预防肝炎对防控肝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将计划免疫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对于我国的肝癌防控工作意义深远。


肿瘤研究须告别“盲人摸象”

医师报:当前肿瘤在治疗中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王红阳:还没有完全掌握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

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医务人员,几乎都会“谈癌色变”,关键原因在于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因此也就无法阻断其“路径”,从而彻底战胜它。

我一直用“盲人摸象”来形容医学界目前在肿瘤研究上的无奈。比如做基因研究的科研人员,就说这个基因对治疗肿瘤有用;做药物的,就说这种药物对治愈肿瘤有帮助。大家只是看到了肿瘤的某些方面,却看不到这头“大象”的全貌。

那么如何才能看到“大象”的全貌呢?关键要找到与肿瘤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基因及其信号通路,从源头上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对症下药。

尽管基因是生命中的最小单位,但也是有语言的,这种语言就是“生物信号”。人类若是掌握了这种语言,就等于拿到了破译奥秘的金钥匙。现在全世界做肿瘤基因研究的科学家都想寻找到这把金钥匙。这也是我的主要工作。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不容忽视

医师报:医学教育改革最应注重的问题是什么?

王红阳: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尽管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医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无论是过去的医学院校并入综合大学,还是后来医学课程设置问题,反映出的共同核心问题是:没有考虑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这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学教育是一项需要尊重医学特殊性的教育,与金融、贸易等学科完全不一样,培养过程与人文需求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应该对医学教育给予特别关注。

另外,在整个医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分类培养,不能将所有医生放在同一个层面做规划与要求。我们需要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全科医生,我们同样需要更高层次的医学科学家。

对于医学科学家要有更高层级的要求,即要懂医疗、懂手术,也要懂得基础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最前沿的医学进展,保有必须的敏感性以及应对的能力。

如果所有的医生都不做基础研究,必定会阻碍医学的发展。但也不能所有的医生都做基础科研,客观上也没有必要。应该对医生有分层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定位准确。

666613127165444301.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