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影像学科 培养“医生的医生”
在1943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刘玉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他刻苦学习,立志用扎实的学识报效多难的祖国。
自1948年毕业至1956年先后在原国立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后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至今,是我国放射-医学影像学事业的重要创始人;而他,也是目前我国医学影像学界唯一的院士。
如今,92岁高龄的刘玉清院士依然工作在临床一线,解决疑难诊断问题,介绍最新学术进展;他思维清晰、敏捷,为培养专业人才和学科建设发展无私奉献。有人说,我国放射-医学影像学界如果没有刘玉清院士这样一位巨人,就不会有如今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度。刘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年青医生学习,严谨的治学风范更值得每个专业人员借鉴。
放射科医师不是“读片员”
医师报:放射科医师应该如何正确定位自己?
刘玉清:放射医师不仅是患者的医生,更是“医生的医生”。
医生的职责和本分是治病救人。医学影像学虽属“幕后”,但诊断是否正确、全面,常常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必须慎重,不能有半点马虎。对每一名患者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必须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
放射诊断切忌人云亦云,跟着“临床印象”走。首先应客观分析放射-影像学征象,根据其所反映的解剖和病理基础,得出初步诊断意见。在此基础上,了解、参考临床状况且应力求全面,如发现重要矛盾或出入,反过来再核对读片是否有遗误,或为方法的限制、或临床诊断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见,包括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为做好工作,放射科医师既要精于读片及有关的技术操作,也要学习、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必要时自己检查患者。这样才能向患者、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放射-影像学服务。我不止一次告诫自己和科室的医师们,放射科医师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师。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更是“医生的医生”。
全面检查不代表全面的信息
医师报:更多的检查是否有必要?
刘玉清:不仅常常不必要,而且还会给患者和社会增加负担。
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内科、外科、放射介入治疗等主要治疗方法及其配合运用,对放射-影像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流行这样一种看法或倾向:不问病情如何,动辄要求“最新”的影像检查,如MRI、超高速CT或PET等,认为新技术能诊“百病”;更有甚者,根据患者的要求做多种检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部分医务人员对新开发应用的放射-影像技术的效用和限度不甚了解,盲目追求高大上,对患者进行不合理的检查。
这样做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还会给患者和社会增加额外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实践证明,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放射-影像技术能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
因此,临床和放射-影像学医师需要综合研究分析各种影像技术(包括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按患者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
期待建立“大影像学科”
医师报:为什么想建立“大影像学科”?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的分割状态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呼吁建立“大影像学科”。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个愿望尚未实现。
虽然我国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体系,但是这种放射诊断与治疗相互分割的状态并不利于放射-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也给患者带来很多不方便。
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具有诊治兼备的功能,由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治疗和核素治疗)等亚专业或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又应在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内,划分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专业学组,各学组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循环、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学学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坚持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原则,高年资医师更应各有侧重和专长。
“大影像学”可行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协调不同影像专业科室的科研工作等;第二步,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科。如今,一些医院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期待着有更多的医院加入到大影像学科的建设中。
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为科学家
医师报:您对青年医师有哪些建议?
刘玉清:持之以恒,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我从事放射-医学影像学工作迄今已67年,有些许收获和成就,也走过一些弯路,遇到过一些挫折。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治学格言:“学海无涯,不进则退,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我常告诫青年医师,对待实践、学习、总结、著述工作,不仅要刻苦努力,更要持之以恒,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节假日的闲暇时间。我上班从不聊天,也反对科室同事这么做。因为没有哪一个专业人员仅仅是上班来下班走,“轻轻松松”地成为科学家和学而有成的专家。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影像新技术诊断应用必定会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仍占有基础和重要地位。
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已基本普及。因此如能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医学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对减少不必要的高昂或重复检查,提高诊断效用和效率,直接造福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十分必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