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诊断技术有突破性进展

时间:2014-11-13 16:57:00来源:未知作者:谢红付 阅读: 100291

blob.png

如今,皮肤病诊断技术在诸多方面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以下主要从光学、声学、分子诊断、皮肤CT、皮肤镜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用于皮肤、皮肤附属器和血管成像,有望成为皮肤活检术的替代方法。荧光光谱法能有效显示组织的生化组分。关于恶性黑素瘤早期检出的研究表明,仅黑色素自体荧光分段双分子激发在良恶性皮损鉴别诊断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漫反射光谱法基于组织病理状态下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出现的显著架构改变。拉曼光谱镜广泛用于新生物皮损早期检测、手术中肿瘤边界确定等。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常规超声检查可提高恶性黑素瘤患者外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高频超声能显示深达15 mm的皮肤成分,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弥漫性病变及局限性病变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如系统性硬化症、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的观察、皮肤损伤、带状疱疹、银屑病。同时,该项技术还对传统的皮肤及软组织脉管性疾病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皮肤病诊断方面极其重要。研究表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层板状鱼鳞病等都与特定基因相关,通过单细胞DNA的分子病理学检测将是未来较好选择。感染性皮肤病的病原学检测也可借助于分子诊断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直接对细菌、奴卡菌、分枝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进行快速、准确鉴定。

皮肤CT对色素性皮肤病、肿瘤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辅助价值,并可观察疾病的动态发展、监测高危的癌前病变,指导治疗与疗效观察。

皮肤镜继在皮肤肿瘤、色素性皮肤病及毛发性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后,在炎症性皮肤病、皮肤寄生虫病、感染性皮肤病、浆细胞龟头炎、假色汗症诊断上也取得一定进展。对于组织病理下银屑病样改变、苔藓样皮炎改变和海绵水肿改变的疾病,在皮肤镜下都有相应特征性表现。

blob.png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