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急救冲出医院围墙
心肺复苏(CPR)是20世纪医学最有普及价值的救护技术;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的问世,又大大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但仍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CPR使用不规范,AED在中国长期“水土不服”等。也许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让现代急救冲出医院的围墙,才能最终实现CPR创始人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当年对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宗浩所言的期盼,“世界正以极大的期望注视着中国,关注这个已经建立起生机勃勃和组织良好社会体系的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如何发展现代急救和复苏医学。”
起步早、过程曲折是学科发展特点
《医师报》:我国急救复苏学科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李宗浩:起步不晚,中途波折,前途明亮。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建立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承担居民的日常急救和公共场所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医学处理,并承担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急救复苏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李宗浩介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十座较大城市联合举办急救会议,并得到原卫生部的重视。与此同时,为加强急救机构、医学工作者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中国急救医学研究会应运而生。“应该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我国的急救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也使我国与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的急救事业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李宗浩说。
然而,受医院框架的传统作用、机制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未能按照国际成熟模式和规划方式进行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城市急救中心的创建及功能。“这种状况使得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急救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李宗浩表示。
幸运的是,2004年,我国政府采取了“将急救中心设置的病房撤销”等重要措施,重申急救中心功能,使急救事业开始迈向正常、现代、与国际齐步的轨道。
不遗余力为政府建言献策
《医师报》:专业委员会为学科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李宗浩:建言献策是我们最应该尽的职责。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念、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专业急救机构建设、科学技术条件、运作方式等,存在不少问题,成为医学救援的软肋。”李宗浩认为,目前我国医学救援发展仍显滞后,一些人甚至将急救复苏理解为医院的急救急诊。此外,院外医学救援的组织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不仅缺乏“急救社会化”理念,也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救援模式并不规范,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也不接轨。更为遗憾的是,民众应是社会急救资源的主要力量,然而现实中却无法实现。
为此,李宗浩不遗余力地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提供对策。面对当前急救需要革命性进展,“医学救援”行业和“救援医学”学科的创立发展成为李宗浩关注的焦点,他建议政府在制定国家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这些重要内容,他提出的成立协会和救援队等建议也都得了支持。
李宗浩认为,从国家及医疗卫生部门应急体制和城市常态、突发事件处置上,现行的体系还应改革,他又提出保障城市、社区公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笫三支力量”,他还为此在国家行政学院作了报告,供政府参考。当然,向政府提出建立现代的、科学的、空中医学救援更是李宗浩多年来从未放弃的建议。
规范急救医学教学与培训模式
《医师报》:应如何培养合格的急救复苏医生?
李宗浩: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多种培养模式并举,建立科学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医学救援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在职培训、公众普及和院校教育。李宗浩指出,三者皆存在不同缺陷:在职培训存在缺少现代化的培训基地,受训人员文化水平低,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教学内容涉及面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资源浪费等;公众普及教育比较薄弱、随意性强,没有强制性的制度和法规保障等;而院校教育,在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尚未开设“救援医学”相关性课程。
李宗浩强调,未来医学救援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医学救援人才培养的定位需要涵盖灾害救援的全过程。灾难期间的医学救援涉及面非常广泛,如早期创伤救治、中期心理干预、后期相关传染疾病的防控等。“因此,医学救援人才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如全科型、管理型、研究型、公共卫生防疫型等。”
第二,救援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要学校教育和在职专业并举。李宗浩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开展学科教育或者后期专业分化教育,即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设救援医学专业教育,为各类救援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另外,全科医师作为卫生守门人,如果能把医学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一部分,对行业及全科医师个人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救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科发展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医学救援人才的培养要依托高等医学院校这一优势教育平台, 融合非医学类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学术精英和设施,方可实现。”李宗浩指出。
灾害医学救援研究重要性凸显
《医师报》:急救复苏专业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怎样的?
李宗浩:灾害医学救援研究重要性凸显。
随着我国医学救援由临时性应急任务提升到专业化学科,加上当前灾难横行,灾害救援医学作为顺势而生的新兴学科,其重要性开始凸显。
李宗浩表示,该领域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是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重大灾害瞬间可导致大批伤病员出现,医疗需求急剧增加,组织管理无疑是能否有效救治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灾害救援指挥体系,集中负责全权指挥、协调,真正把灾害医学救援的监测和应急处置纳入工作轨道。此外,还包括灾害条件下医学救援的规律、方式、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伤员救治、对受灾群众提供紧急医疗救助的研究、灾害医学救援的人力资源建设研究等。”
其次是灾害医学救援救治技术的研究。“这主要包括灾害医疗救治技术、灾害心理治疗技术和灾害卫生防疫技术。这些分别是针对救援过程中出现的多发病诊疗工作的研究,以及常见传染病的救治、防疫和心理障碍治疗研究工作。”李宗浩解释。
再次是灾害医学救援装备与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灾害医学救援装备是实施医学救援与平时进行训练的物资基础。李宗浩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已从最初的院外常用急救设备逐步向小型装备标准化、大型设备移动化的趋势转变。与此同时,从整体而言,综合性强、数据量大、反应灵敏的灾害医学救援信息化体系研究也有待建立,以期根据灾害的类型、等级和可利用的资源数据,辅助做出最佳的医学救援对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