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华:共情让心与心不遥远
医生从披上白色战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守住那份坚持,那份努力,那份责任……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付秀华教授有着内蒙古人特有的热情、豪迈性情,她1979年考入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后毕业,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医院呼吸内科,这一干就是近40年。
医生是患者生的希望
从医数十年,付秀华始终无法忘怀一位患者的眼神。“那位教师得了肺癌,就医时已是晚期……”
“付大夫,我得的是什么病啊?”患者充满希望地看向付秀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知情告知,付秀华通常会选择性地告诉患者或是患者家属,这一次她选择对患者家属说。于是,付秀华看着患者淡淡地说:“你只是感染性肺炎,输几天消炎液就好了。”一个多月的治疗未见好转,患者的情绪终于向付秀华全部爆发出来。“付大夫,一个小肺炎你们都治不好,医生还能治好什么?”
付秀华听后非常委屈,但是强压着内心的怒火说:“我们也在努力,但是你要理解医生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患者看向付秀华,眼神中充满了无奈、痛苦、绝望。第二天,他来到付秀华的办公室:“付大夫不难为你了,既然医生也无能为力了,那我就回家吧。”这句话连同他的眼神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进了付秀华心里。
医生多一份付出 患者就少一分疼
2003年3月份,北京疫情爆发。SARS的扩散度、严重度以及短期死亡率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想。
一半以上的呼吸科医生、护士都出现了发烧的情况。在与SARS战斗20多天后,付秀华也出现了发冷、乏力等症状。
付秀华住进了SARS病房,病毒侵入非常快,开始一片肺叶被感染,不久两片肺全部被SARS病毒侵占。付秀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气短,当她看到医护人员把呼吸机搬来的时候,她明白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那一刻,她想到了那位教师的眼神,想到了他是不是也是如此般的感受。
幸运的是付秀华在SARS病房住了一个多月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她走出病房也走出了自己固有的意识。谁躺在病床上输液一整天,忍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心理上都会有所变化。所以患者言语上的不礼貌,态度蛮横不讲理也是事出有因。患者的希望就在医生的一言一行之间,“我们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患者就少一分疼,少一分怨。”
因SARS而逝去的人为医学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让医院和呼吸学科的建设,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也让我明白了,‘共情’才是拉近医患之间距离的那把钥匙。”付秀华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