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友仲:串联属于自己 的珍珠项链
从1979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开始学医,到明年即将迎来他从医的第40个年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大潮,见证了我国医疗40年的变革轨迹。其中包括医改当中增强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培训。30多年前,作为外科医师的安友仲完成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训练。今天,他独到的“项链理论”是送给年轻一代医生真挚的礼物。忆往事他仍然感到历历在目……
住培学习攒下了宝贵的珍珠
“知识好比是珍珠,而理论是线;知识好比是肉,而理论是骨架。孤零零一根线或一副骨架往往缺乏美感、缺少价值。但如果藏一屋子的珍珠,眼花缭乱,踩到也是要摔跟头的;攒一大堆肉而无骨架支持同样毫无形象与美感。所以攒到一定数量的珍珠,应按照需求挑选出来,然后找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项链。”这是安友仲多年的医学实践领悟总结出的一套“项链理论”。
当年,安友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同样也攒到了宝贵的珍珠。
忆起当年的学习,安友仲用了“幸运”两个字。他说:“能够得到2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毕业的一批老师的栽培,以及70年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帮助,我们这一代人受教于五代人的培养,是更大的幸运。”老师们倾囊相授,言传身教。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安友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管家住在北京,他还是选择住在医院的宿舍里,24小时参加住院医的训练。在安友仲做住院总时,黄萃庭主任要求每周把会诊的患者向他做汇报,他都会做出详细的指导。老师的耳提面命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安友仲的项链上。
近些年,我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的培训的试点工作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印证了人民医院老院长钟惠澜教授的话,“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整个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重症医学找到属于自己的线
一位28岁的患者,车祸导致拖拉机的方向盘顶进患者的整个上腹部,在其他医院抢救时医生怀疑胰腺也可能有撞伤,于是匆匆把腹部关上后转到了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立即对患者做了引流手术,同时进行胃肠道修补术。一周左右,患者开始出现肠漏,引流一下子变多了,同时还发生了感染。于是,第二次为患者做了修补手术,又过了两周左右,患者再次出现腹腔出血。安友仲的老师老院长杜如昱教授在查房时说:“患者肠系膜已经出现了血肿,说明肠管血运会减弱、损伤。这样的患者一定要把血肿所支配范围内的肠道做切除。”
于是,在为患者实施第四次手术时,联合切除了胰头和十二指肠。遗憾的是,患者由于前面反复的肠漏出血消耗,最终没能挽救过来。这四次手术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在当年没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和医术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可安友仲还是认为:“如果我们对生理、对解剖多一分了解,如果我们一开始第一次而不是连续的多次的创伤手术,而是在最早能够将胰头和十二指肠联合切除,也可能是一个丢车保帅更有效的措施。”那时,老师黄萃庭教授的话也久久回荡在他的脑海中,“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是一个会动手的好的内科医生。”
就连杜如昱教授也曾经私下里对他说过:“我这辈子很少看外科书。因为我看生理、看解剖、看内科,把所有关于这些疾病的器官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生理学、病理学都做通了,才能知道内科医生们是怎么去了解问题,再结合自己的外科手术实践一起去钻研,这样才能够做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坚定了安友仲从事重症医学的信心,也因此而成就他找到了自己的那根线……
10年外科,25年重症医学科。有了这些恩师的辛勤培育,有了这些临床的实践经验,才汇聚成了安友仲的珍珠和线。安友仲的“项链理论”也是他送给年轻医生的认知思路。他说:“医学生从攒珍珠、攒肉的时期开始努力,工作三年五载之后,要建立起自己的临床医学体系,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根线,去建立自己的骨架,串联成属于自己的那串珍珠项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