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李兆申 领跑「消化王国」的军中「暖医」

时间:2019-06-06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尹晗

blob.png

“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出生在医学世家。不是的,我出生在华北大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唯一的医生,就是做中医的外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教授说。

“1974年,我18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走出农村唯一的道路就是参军入伍。但也许是命运垂青,当兵的第一天,我就被部队选为卫生员。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起点。”

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1977年,李兆申被推荐到第二军医大学 (现海军军医大学)读书,成为我国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出国深造,再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消化内镜专业的领军人物,回想42年的风雨征程,李兆申淡然一笑:“我之所以能够做出一点成绩,要感谢党、国家和军队对我的培养与历练,更要感谢改革开放以来,医学卫生事业的腾飞。”

做内科中的外科医生

“大学毕业后,我本想做一名外科医生,在我心中,外科医生干脆、利索,手到病除。我当时年轻力壮,身高1米78,当外科医生是很适合的!”

然而,彼时的分配尚没有双向选择的机制,而是“只有Yes没有No”的命令。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于是,李兆申来到了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开始了“查房、开药、看门诊”的内科医生生涯。面对心中时隐时现的遗憾,他宽慰自己:兴趣自然重要,但只要专注,即使兴趣不大,也能做得非常好。

时光如梭,李兆申在“一心做好”的专注中,迎来了我国消化内科的巨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介入治疗的理念和内镜技术、设备的引入,内镜手术在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已能够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这让李兆申欣喜异常:“从此,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消化内科领域,用微创、内镜技术,做一名内科中的外科医生!”

从“跟跑”到“领跑”

1999年,李兆申在导师许国铭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创立了消化内镜治疗学,并在胰腺病诊治和消化内镜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回首中国消化内镜近40年的发展历程,李兆申感慨万千:“我国消化内镜技术的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们是在发达国家后面‘跟跑’;经过20年的追赶,到21世纪初,我们已经达到了和发达国家‘并跑’的水平。如今,我国在胆胰的内镜诊疗、早期胃肠癌的诊疗方面,已达到了国际‘领跑’的水平。但在临床研究方面,仍处于落后的局面。” 

李兆申认为,中国有大量的病例和众多的医院,但缺少好的疾病治疗方案、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正在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有计划地补齐这个短板。在和波士顿科学公司合作的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中,李兆申计划在两年时间内,通过对全国200余家医院,5万患者进行结直肠息肉的筛查、治疗,得出结直肠息肉的“中国数据”。李兆申自豪地说:“这个数据量绝对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做不到的。我希望这个数据不仅能服务于中国医生。也能服务于全世界的同行,造福全球的患者。”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提升消化内镜质量

“我国消化内镜领域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队伍严重短缺。”李兆申表示,我国每年约有110万名患者需要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但完成手术量还不到20万例。而用传统的方法培养一名ERCP医生需要5~10年的时间,培养速度太慢,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李兆申介绍,2015年,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和波士顿科学公司的支持下,中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通过在全国设立的19个ERCP培训基地和一对一的帮带体系,帮助医生学习ERCP技术,规范诊疗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项目将包含基础理论与操作实践、临床培训基地培训、专家手把手辅导、培训基地复训学习四个阶段,全套培训总历时1年。“三年之内,我们为中国培养了200多名ERCP医生。按一名医生每年做200例ERCP手术计算,就可以惠及4万余名患者。同时,人才队伍的培养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三大技术” 助力未来

面向未来,李兆申充满信心。他说:“我国幅员辽阔,但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因此就出现了‘全国人民跑协和’的怪象。如何让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快捷地享受到和北京、上海相同品质的医疗服务?我想,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三件‘法宝’,就是破解之道。”

李兆申介绍,在消化内镜领域,有了网络技术的依托,就可以把患者的病情实时反馈给上级医院;而通过数字技术,上级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也可对基层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从而为科研、医保的支付等奠定数据基础。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医生”也将成为人类医生的得力助手。

在与波士顿科学公司合作的结肠癌筛查项目,也凝结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果。在传统结肠癌筛查中,医生要做到不遗漏病变处,就需要很好的技术;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需要丰富的经验。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辅助医生,解放医生。

李兆申表示,“三大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助推消化内镜的发展,也将成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景,更将助力分级诊疗的实现。“借用马晓伟主任在今年‘两会’上的一句话: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改成功之时!”

军中“暖医”

漫漫行医路上,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已深深刻入李兆申的脑海,具化为一言一行。他说:“我小时候有一次生病,爷爷对我说:‘带你去看先生。’我问爷爷:为什么把医生称为‘先生’?爷爷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叫先生,一种是老师,还有一种就是医生。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先生二字里面,融入了人们对医生的尊重。做医生,就要有好的医德,就不要愧对这份尊重。”

每个星期,李兆申都有两次门诊,他不喜欢停诊。但是现在事情越来越多,有时候他不得不停掉一次,会感到很内疚。“因为患者从那么远的地方赶到上海看病,真的很不容易。”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当你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一辈子,学习一辈子,辛苦一辈子。医生要对患者好,因为医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从患者身上学来的。

“我想,医患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是相互信任的关系。患者会把所有隐私、痛苦告诉医生,把生命交到医生手里。同样,也没有一个医生愿意患者出问题。手术失败,除了家属以外,最痛苦的就是医生。他会感到不理解、沮丧、甚至不能自拔。医生不是神,但一个好医生,一定是有‘温度’的。”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