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勿忘 中国回响 CSCO喜迎丰收①|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今日开幕!
今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5岁了!自1997年成立以来,25年风雨兼程,CSCO为国内肿瘤医生及患者带来最新、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推动肿瘤防治工作水平提升。
11月5日,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如期而至,年会将于 11月5-12日在北京、济南、哈尔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携手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分享临床研究和创新成果,深入研讨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肿瘤学,积极推动学科发展。
开幕式
CSCO副理事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癌症不分国界,抗击癌症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全球合作。”ASCO主席Eric P.Winer教授表示,ASCO携手CSCO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希望未来CSCO能继续携手ASCO 一同共享知识与思考。
ESMO主席Solange Peters教授表示,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多种原因,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作为肿瘤学会,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未来能和CSCO一道,探索肿瘤防治之路。
“新冠疫情给了我们很大冲击,也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为了全人类更安全、更健康和和公平的未来,让我们更仁爱地、更多投身于临床和研究工作。”美国肿瘤转化医学学会共同创始人Martin J.Murphy教授表示,未来将与CSCO携手,共同促进肿瘤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造福癌症患者。
CSCO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表示,2020年以来,虽有疫情阻隔,但CSCO并未停下脚步,克服困难,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了60余场专题会议,举办12站,专题学习班,坚持下沉方向,让最新肿瘤治疗理念可以深入基层。徐瑞华教授介绍,过去1年,CSCO会员净增4500人。学会在册个人会员总数突破4万人,团体会员达163个。收到论文投稿1469篇,论文约稿220篇。
同时,2022年也是CSCO指南的丰收年,共计发布/更新33部指南,其中,子宫内膜癌等5部相关诊疗指南是首次发布,其中有2部是少见的并非以肿瘤名称命名发布的指南,充分表现出了这些问题在临床中的受关注度和重要性。CSCO系列指南已成为指导临床、服务患者的必备资料。徐瑞华教授表示,25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中耕耘不辍,取得了累累硕果。
大会报告环节
大会报告环节由CSCO副理事长、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秦叔逵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就“合成免疫学与NK细胞治疗”进行主旨报告。“合成免疫学”是指通过结合基础免疫学知识与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实现对免疫应答的理性操控、进行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田志刚院士介绍,11年前瞻观察NK细胞杀伤力低下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后续回顾性研究也证明了NK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科研人员对NK细胞了解的深入,NK细胞已逐渐从试验走向临床。
田志刚院士指出,NK细胞的未来是借助合成免疫技术,建立细胞工厂,标准化、流程化的进行量产,他强调,合成免疫技术将决定免疫细胞治疗竞争的最后赢家,在不久的将来,CAR-NK或许能与CAR-T治疗平分秋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沈洪兵从临床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策略以及大数据给临床研究带来的改变三方面进行汇报。临床医学研究目前存在实验设计、患者随访、数据选择偏倚等多方面均存在问题。沈洪兵院士指出,临床研究者要注重临床科研的积累。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沈洪兵院士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对临床研究的范式带来根本性改变。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 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病因学研究和临床辅助方面取得进展。沈洪兵院士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下,应注重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创新临床医学研究方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荣誉时刻
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担任颁奖典礼环节的主持。
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作为颁奖嘉宾宣读了2022年度CSCO临床肿瘤学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2022年度CSCO年会共收到论文投稿1469篇,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共选出优秀论文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7名。
CSCO副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CSCO候任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作为颁奖嘉宾,为荣获“2022年度CSCO临床肿瘤学年度成就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颁发荣誉。
樊嘉院士在颁奖词中介绍,徐瑞华教授历时三年,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联合紫杉醇和顺铂用于食管鳞癌的晚期一线治疗,打破了食管鳞癌近20年的治疗困境,造福千万食管癌患者家庭。该论文发表于JAMA,ESCORT-1st研究是食管鳞癌治疗历程的关键转折点,推动食管癌治疗格局的重大改变,充分体现了中国研究者在国际肿瘤临床研究领域发挥引领的作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能够得到CSCO大会颁发的年度成就奖这一殊荣,是对个人和团队工作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对今后做科研、做好科研,争取更大进步的一种鼓励和期盼。”徐瑞华教授讲到,作为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勇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一份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一份突破自我的拼劲与毅力,起而行之,无限奋斗,努力服务好医疗卫生与社会发展大局,让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转化,推动更多的研究成果落地,造福更多的患者。
徐瑞华教授以《提高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探索》为题进行汇报。在汇报中徐教授指出,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选择,然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由于免疫细胞缺乏,被认为是“冷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率<15%,因此亟需探索提高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新策略。徐瑞华教授以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敏感亚型、探索免疫联合治疗的新策略和免疫逃逸新机制及药物转化三个方向为切入点,结合REGOTORI、ESCORT-1st、JUPITER-06等研究的重磅结果,总结了现阶段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种种尝试和发现,为后续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为临床中免疫治疗的更好应用指明了方向。
大会报告环节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与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新发病例数据占所有癌症类型的第12位,死亡率占第7位,5年生存率仅为7%~10%。”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叔逵教授在报告中介绍HR070803联合5-FU/LV方案用于一线吉西他滨治疗失败后不可切除LAPC或mPC较安慰组显著延长中位OS(7.39 m vs. 4.99 m)、中位PFS(4.21 m vs. 1.48 m)及mTTF(2.92 m vs. 1.45 m),提高ORR(12.75% vs. 0.67%)及CA199反应率(31.54% vs. 3.79%),降低了疾病死亡和进展风险,并且安全性良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在中位OS(15.3个月vs118个月,HR=068,p=0.0020)、中位PFS(5.8个月vs.5.3个月,HR=0.60,p<0.0001 )、ORR和DOR显示出临床获益,基于该研究,2022年3月斯鲁利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DMMR实体瘤的治疗;同年10月,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介绍,DIRECTION研究主要评估了多纳非尼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至今入组最多中国RAIR-DTC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纳非尼显著延长患者的mPFS、提高ORR,安全性良好。在所有亚组中,多纳非尼组的mPFS也均较安慰剂组更优,包括既往接受过TKI的患者。林岩松教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纳非尼在RAIR-DT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在报告中指出,15年前,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改变了完全切除的早期(IB期~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IMpower010是首个在早期NSCLC患者手术切除和辅助化疗后辅助CIT的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在PD-L1 TC≥1%的II~IIIA期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可使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34%(HR,0.66;95%CI 0.50,0.88)。在PD-L1 TC≥50%人群中观察到最大程度的DFS获益(HR,0.43;95%Cl 0.27,0.68);BSC组的复发率高干阿替利珠单抗组,此时两组之间未观察到明确的复发模式。然而,在PD-L1≥1%的II~IIIA期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组的至复发时间优于BSC组。
点此图片获取更多CSCO年会报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