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肿瘤那些事儿| 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秘密武器——升白针的应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临床疗效;也可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1]。
“升白针”主要有效成分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它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产生白细胞,以达到“升白”的目的,主要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肿瘤患者,帮助患者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减少因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感染的风险等。此次,《医师报》特别邀请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陈苏蓉教授为我们讲述肿瘤患者化疗后升白针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医师报》: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避免不了化疗,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白细胞下降,那么为什么化疗过程中会出现白细胞下降?
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临床中表现表现为白细胞下降,最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从而导致治疗减量或延迟治疗。白细胞减少可能会增加合并感染风险,甚至出现严重感染,增加抵抗力下降的患者死亡的风险[2]。同时,患者白细胞下降后的住院治疗、抗感染治疗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升白细胞治疗肿瘤患者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升白细胞药物中,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的就是临床常用的升白针。
临床主要使用的升白针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用于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特别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后发热的患者。升白针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可以加速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并促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降低感染风险,保证后续的治疗。
《医师报》:什么患者需要打升白针?临床上有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升白针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后白细胞下降的患者。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预防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用于接受高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以及接受中危化疗方案并有额外风险因素的患者。二级预防主要用于接受中低危化疗方案治疗,既往化疗后出现了中期粒细胞减少或者伴有发热的患者[1]。
升白针分为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常用的长效的升白针有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主要用于预防性治疗,避免治疗后严重的白细胞下降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与短效升白针相比,长效升白针费用较贵,但作用时间较长,往往化疗24-48小时后使用。短效升白针主要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后的治疗,费用比较便宜,起效快,维持时间较短,使用前后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随时调整后续用药。
一般化疗后7-14天左右,骨髓抑制处于高峰状态,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血常规的变化。部分化疗药物,高峰抑制状态也可能出现在15天左右,当然这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持续时间可能偏后,使用时需要注意。
《医师报》: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意外发现了能促进白细胞集落形成的未知因子,从此展开了升白针的探索之旅。如今,升白针已历经多次迭代。请您介绍下支持治疗升白的相关进展,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
升白针的治疗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首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发现了能够促进白细胞集落形成的未知因子,这开启了升白针的探索之旅。然后,在80年代,人们开发出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这是一种能够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白细胞的药物。这种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化疗后白细胞的恢复速度,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近年来,升白针的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例如,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的使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长效升白针可以一次性注射,持续刺激骨髓造血,适用于化疗后白细胞持续下降的情况。而短效升白针则需要多次注射,适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快速下降的情况。
另外,升白针的给药方式也有了新的改进。例如,通过鼻腔喷雾给药的方式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升白针的吸收和效果。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升白针的效果和安全性。
《医师报》:在您的临床应用中,有没有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例,有没有好的经验值得分享?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患者,治疗后重度骨髓移植,给予升白针、升红细胞药物、升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后慢慢恢复。升白针给临床带来了许多优势,可以刺激骨髓造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化疗后可快速有效提高白细胞数量,缩短骨髓抑制期,使患者更快恢复,并且可以预防性升白治疗,保证化疗疗效,大大减少临床医生对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顾虑[3]。
但是,升白针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肌肉酸痛、皮疹等。因此,首次使用升白针时,会要求患者注射后观察0.5-1h后再离开,后续出现发热等情况及时对症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升白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如使用后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及时调整升白方案,避免白细胞过高[2]。
另外,升白治疗中患者免疫力会有所提高,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若出现感染需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2]。同时,在升白治疗过程中,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部分患者容易因白细胞下降而产生焦虑,医生需要对其解释,使其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医师报》:升白针应用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随访监测,在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经验分享么?
部分患者骨髓功能很差,造血功的能恢复相对比较困难,升白针疗效不理想,这种情况下需要联合治疗提高疗效。同时,每个患者对升白治疗敏感性不同,升白针用法用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目前关于升白治疗出台了一些指南和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应用,医生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保证治疗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体系,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医师报》:医生如何平衡个体化治疗与规范化治疗之间的关系?
指南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一个框架,针对每位患者,我们要在指南基础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体能状态、经济情况、心理预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即使面对相同情况的患者,治疗方案呢也可能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一定都是基于指南基础上。
陈苏蓉教授总结
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患者,使用升白针可快速有效提高白细胞数量,缩短骨髓抑制期,避免延误后续治疗,减少感染风险。同时,升白针也可用于预防性升白治疗,预防或减轻化疗后粒细胞下降的程度,或者缩短粒细胞下降的时间,从而降低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严重感染和死亡的发生风险。使用升白针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注射时间和使用方法,同时密切监测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并及时对症处理。
专家简介
陈苏蓉 教授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生物与化疗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盐城市医学会生物与化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盐城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盐城市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盐城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7):638-648.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7):876-882.
[3] 呼延丽,冯泽岸,袁继勇.常用升白细胞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15,26(9):1294-1296.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