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第一目击者伸援手
在发病、受伤的现场最早几分钟、十几分钟极其至关重要,医学上称之为“救命黄金时刻”。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间内,人们往往习惯于等待专业人员,这种思维延伸到现场救护时使人们将抢救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护人员身上,或是想方设法将患者尽快送到医院,往往使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公众急救知识严重欠缺
“遇事都依赖专业人员”是当今人们的惯有理念。而绝大多数时候,急救车和急救专业人员往往不能迅速赶到,在现场的往往是“第一目击者”。然而,我国经过训练的合格第一目击者不到1%。这成为了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祝益民的“心病”。在他的倡导和主导下,我们开展了以“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为主题的公益培训。
我国每10 s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病死亡,每年54万人死于猝死,居全球之首,相当于每天有六艘“东方之星”沉船遇难的人数,每年各类伤害发生约2亿人次,死亡人数逾百万。
而在美国每年心脏猝死占36%,其中80%发生在家中,抢救生存率28.7%。在澳大利亚,每100人中有1人拥有急救员证书,香港每10人中有1名,新加坡每5人中有1名,美国每3人中有1名,北京正在为每150人拥有1名而努力(新目标为每80人拥有1名),而在长沙,每2000人中仅1名有过培训经历。
研究发现,约有88%的猝死患者发生在家中,很多去世者往往是由于抢救不及时,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帮助,等到医生到达现场时已经太晚。
急救“三个一” 生命有所依
祝益民说,等急救车、等专业人员,不会救、不敢救、不去救,都会最终导致痛失救命良机。这已是我国急救“荒”下急救“慌”的真实写照。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患者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可挽救更多生命。因此,他提出了在伤病突然发作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的三个“一”理念。
公众、医护人员热情参与
我们向各专业医疗单位、红十字会、各相关媒体及教育单位等发出了共同建立“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的倡议,并在每年1月11日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活动。
2016年我们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基层的,全年举办了培训70场次,同时在院内开辟急救小屋,配备专职培训老师和专门培训教具,免费接纳市民来院学习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培训中,2016全年培训已达万余人次。公众的热情参与,也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培训热情。市民张女士说:“通过培训学习到了急救知识,再也不用等待,可立刻救人于危急时刻。”还有市民说:“培训期间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劳和付出,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坚定了我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信念。
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湖南省具有最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公众急救培训品牌项目,是我们服务更多患者的“法宝”。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