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防融合 肥胖“克星”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④
从孟良崮战役中粟裕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后方医院”,辗转济南市、扬州市、福建省永安市,直至落户叶剑英元帅亲定的广州市工业大道院址,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历经“南征”与“转制”,始终在时代的变革中赓续着红色血脉。
1989年,陈宏在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开始了职业生涯。“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四医院实习期间,受到了贾军宏老师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教授回忆:“她对我很好,总向我讲述着内分泌学科的魅力,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彼时的内分泌科还只是一个雏形,全科仅有4名医生、6张病床,门诊量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当时全国各医院内分泌科室的普遍写照。
1994年,蔡德鸿教授博士毕业归来并接任科室主任。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一方面结合医院整体战略,制定了“扎根基层、错位发展”的科室发展方针,一方面携手省内同道,推动了广东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与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骨质疏松学分会的成立,为科室发展打下了“根据地”,并引领科室在强者如林的广东省医疗界崭露头角。
2014年,陈宏教授接任科室主任。如何继往开来,引领科室发展?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趋势的研判,他将目光锁定在一条崭新的赛道:医学减重,并计划以肥胖防治与研究为抓手,走一条医防融合、下沉基层,“农村包围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变“话疗”为“治疗”
将肥胖管理纳入医学轨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广东人似乎都是身材精瘦的“体重管理大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涌入的移民与闻名遐迩的广东美食产生了“生态化反”,为肥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陈宏教授发现:门诊中胖子的比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陈宏教授表示,肥胖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是病就要治。早在2000年,陈宏教授就借新药上市之机,开始了肥胖门诊的尝试。然而,门诊却很快陷入困境。“一方面,当时肥胖诊疗尚未被纳入医保范畴,另一方面,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也严重不足。”他苦笑道:更重要的是,那两种药物可谓“昙花一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肥胖门诊,医生更多是在做“话疗”而非“治疗”。
不久,肥胖门诊无疾而终。但陈宏教授却没有放弃。他深知,控制肥胖不仅是改善患者当前健康状况的手段,更是防控远期健康风险的必要措施。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肥胖正在全国蔓延。《国民健康报告(2012)》显示,中国居民在超重与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领域健康问题较为严峻,男性、女性的体重正常率分别仅为46.06%和56.06%。也正是在那一年,陈宏教授重启肥胖门诊,并选择了一条更加科学的道路:非药物及手术减重治疗。
“然而,药物的缺失仍然制约着肥胖治疗的发展。”陈宏教授表示,为提升减重干预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于2016年先后牵头成立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委会和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推广肥胖管理理念,并率先提出“医学体重管理”方针。
“肥胖治疗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管理。”陈宏教授介绍,心理支持和动机激发在减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师、治疗师和营养师“五师共管”模式,由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检验和并发症筛查,判断其属于生理性或病理性肥胖,再从饮食制定和营养需求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管理。
自此,肥胖管理被纳入医学轨道。
精准、有效、医学化
以肥胖治疗促慢病发病率下降拐点
“她看起来就像一个球,从头到脚都是圆的。”第一次在门诊见到李华(化名)时,她的体型和健康状况让陈宏教授深感担忧。检查发现,李华的BMI高达33,血脂异常,血糖几乎达到了糖尿病诊断标准。更让她痛苦的是,肥胖导致的内分泌紊乱让她患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法怀孕。
“青少年、育龄女性和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肥胖人群是减重的‘刚需’群体。”面对李华的困境,陈宏教授决定从生活方式入手,对她的体重进行全面干预。
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李华开始接受低碳饮食和植物蛋白代餐的治疗方案,并在微信群里每天上传自己的饮食记录。然而,减重的过程并不顺利,尽管她的体重在短期内有所下降,血糖恢复正常,月经逐渐规律,但干预停止后,她的体重迅速反弹,所有努力都化为了泡影。就在医患双方一筹莫展之际,一种新药改变了这一切。
“尽管当时该药在中国还未获批减重的适应症,但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其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月经周期和排卵情况,从而有助于改善生育能力。”陈宏教授意识到,这将成为李华的希望。经多方努力,最终,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支持下,医院药事委员会同意超适应症使用该药——奇迹发生了,经过治疗,李华的体重下降了15kg以上,不久后,她成功怀孕,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妈妈。“她非常感谢我们,我们也由衷为她感到高兴。”陈宏教授说:“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与临床应用,为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医学化——这也是近年来减重相关学科‘爆火’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开展了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提升全民健康体重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而随着人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与肥胖治疗和管理相关的科室,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慢病发病率仍在攀升,而肥胖控制或将成为改变慢病发展趋势的关键。”陈宏教授说:“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肥胖,那么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迎来我国慢病发病率下降的拐点。”
点亮“医防融合”之光
反哺内分泌代谢学科全面发展
“减重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三甲医院,而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将肥胖防治的‘主战场’根植在基层。”陈宏教授介绍,为培养社区糖尿病首席专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内分泌代谢科于2013~2015年与海珠区卫健委合作开展了持续3年的“木棉花行动”,获得了广泛认可。也正是在这一成功经验鼓舞下,他立下了提升全省肥胖糖尿病综合防治水平的宏愿。
2017年,陈宏教授牵头组建了广东省肥胖糖尿病专科联盟,并带领团队走遍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每一所设立了内分泌专科的县级医院。“基层医生的工作热情令人钦佩,但他们治疗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在培养他们对因治疗、按指南用药理念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带教,树立他们作为医生的自豪感。”
10年来,在陈宏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下,广东省内外30余家医院成立了独立的减重和体重管理门诊,减重团队和达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健康守门人”。此外,他还在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粤糖胖”“广东省肥胖糖尿病健康直通车”“青少年肥胖防治基地”及《广东省糖尿病血糖监测地图》等项目,成为医防融合、遏制肥胖发生、发展的范例。
“随着系列工作的开展和联盟的不断壮大,内分泌代谢科在人才培养、亚专科建设、科研教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陈宏教授介绍,经过一系列“内培外引”,科室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国家级一流本科教学课程,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荣誉称号。在糖尿病肥胖、甲状腺、骨代谢疾病、垂体肾上腺罕见病以及糖尿病足5个亚专科领域逐渐成熟,开展了菌群移植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并牵头编写了《儿童青少年肥胖医学体重管理专家共识》,《菌群移植干预肥胖糖尿病专家共识》。近年来,科室获得16项与肥胖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涵盖肥胖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代谢机制、临床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为临床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的建设。”陈宏教授透露,这不仅因为我们在临床、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因为我们在基层慢病防控网络建设上取得的成效。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走对了!
记者手记
在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一隅,一台机器人静静地站在角落。它叫“糖小护”,是陈宏教授和他的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初次尝试。或许以现在的眼光看,“糖小护”更像是一个玩具,但它却开启了团队拥抱科技、拥抱未来的征程。
时光荏苒,如今,陈宏教授团队已将可穿戴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在血糖监测和体重管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医学中的重要力量,但它不会成为主角。”陈宏教授说:“主角永远是那些创新理念、提供思路的人——医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