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敏”感烦恼,专家教你轻松应对|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项目启航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过敏,这个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健康难题,正悄然侵蚀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过敏的发病率达 27%,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遭受过敏的困扰。
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单靠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力量远远不够。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2024年8月5日,在中国过敏防治周之际,由《医师报》社发起、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项目启动会暨科普访谈讲座召开,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恒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嘉玺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焕萍教授四位业内大咖齐聚线上,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讨最前沿的治疗方案,推动中西医协同治疗模式的深入发展,帮助更多的患者享受“无敏”生活。
本次直播在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医师报视频号、微博健康、新浪新闻客户端、百度健康、海上名医、白大褂等平台同步转播,在线观看人次超过35万,引起了广泛关注。
程雷教授:
各领域专家携手,碰撞跨学科智慧
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表示, 近年来,我国过敏专科发展势头稳定,但基础相对薄弱,临床上并非所有医院都设有独立的过敏专科平台。为了促进过敏领域发展,去年开展了“轻松自在,无惧过敏”公益活动,既是技术交流,也是科普分享,吸引了广大的医生,特别是来自一线和基层的医生参与。今年,再次开展护佑健康行系列活动,我们希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皮肤科、儿科、眼科、消化科、中医科等各个领域携手合作,以跨学科的智慧碰撞,为过敏患者带来更加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案。
张艳萍执行社长:
系列活动助力诊疗水平提升
《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表示,作为医疗的权威媒体和行业推动者,《医师报》始终关注着过敏防治事业的发展动态。去年,《医师报》社联合扬子江药业发起了“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系列学术活动。今年的护佑健康行系列项目,涵盖了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以及第九届“护佑杯”全国青年医师过敏性疾病病例大赛。我们希望通过系列巡讲,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促进疾病诊疗技术的提升;病例大赛则旨在强化医师对疾病的诊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助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同时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为过敏防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程雷教授:新型二代抗组胺药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曾有患者说,过敏是肿瘤以外最让人痛苦的疾病之一。尽管多数过敏疾病不会引起生命的危险,但会困扰人的一生。”程雷教授表示,近年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持续攀升,例如过敏性鼻炎(AR)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加。以AR为例,患者常常在打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等一系列症状中痛苦挣扎,生活质量因此而大打折扣。
为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AR的治疗策略需涵盖预防与治疗,包括综合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在药物治疗上,由于组胺和白三烯都是Ⅰ型超敏反应的关键炎性介质,因此抗组胺药和抗白三烯药在AR药物治疗体系中均为一线用药,临床推荐使用第二代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研究表明,新型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如卢帕他定)兼有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其在婴幼儿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证实,可作为AR、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等疾病的的治疗用药。
顾恒教授:皮炎湿疹的规范化诊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恒教授介绍,以特应性皮炎为代表的皮炎湿疹类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在皮肤科日常门诊中,约30~40%的患者可以考虑这类疾病。在疾病管理上,特应性皮炎可看作慢性疾病,要注重全程管理。
在规范治疗上,顾恒教授强调阶梯治疗原则。轻度患者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及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治疗。中度患者在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可以配合光疗等。重度患者需要系统治疗,如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或者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靶向治疗。
王嘉玺教授:中医辨证下的变应性鼻炎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嘉玺教授表示,中医在探讨AR的病因病机时,强调内外因共同作用。外因主要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侵袭;内因则涉及体质虚弱、情绪波动、睡眠不佳等多方面,尤其是肾脾功能的不足和五脏六腑的失调,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AR。
中医治疗AR的特色在于“扶正祛邪”,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入侵。在防治上,中医提倡适时调养,利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法,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例如,中医会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采用益气固表、健脾益气、温肾化气等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或不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中医还提供了穴位贴敷、艾灸等疗法,以及针刺蝶腭神经节等特殊疗法,为患者提供中西互补的治疗方式。
张焕萍教授: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及预防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焕萍教授表示,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会涉及到全身的各个系统,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过敏、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过敏性疾病的日常护理与预防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在预防上,关键在于识别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包括吸入性(如花粉、尘螨)、食入性(如食物添加剂)、接触性(如染发剂)及注入性(如蚊虫叮咬)等。在室内环境控制上,要保持室内清洁,减少灰尘和过敏原等积累,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和地毯等。此外,患者要注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必要时佩戴口罩和眼罩,注意皮肤/呼吸道的护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诊疗上,医生需全面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的暴露,空气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同时,健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
在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围绕“针对多种过敏性疾病共患人群的合理用药建议”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程雷教授: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治疗复杂,需精准诊断,考虑联合治疗时药物叠加的疗效与安全性。尽管现代药物安全性大幅提升,但仍需重视三大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包括儿童、老年及妊娠期人群。希望医患双方共同努力,通过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有效控制疾病症状,确保治疗策略科学合理。
顾恒教授: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以Ⅱ型炎症为基础,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可以有效治疗这些疾病,小分子药物(如阿布西替尼、乌帕替尼等)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也有显著疗效。新型抗组胺药也在临床中被证实有效、安全。总之,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确保精准治疗。
王嘉玺教授:中西医结合,能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形成互补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疾病共患人群,要结合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健康方案。
张焕萍教授:非常赞同前三位专家观点。治疗需精准诊断,联合用药需考虑疗效与安全。同时,中西医结合互补,可为过敏性疾病共患人群提供全面、个性化治疗方案。
程雷教授表示,过敏问题影响着数亿患者的日常。本次会议,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项目启航,通过学术访谈和学术讨论,让基层医生、患者、民众对过敏性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来,我们仍将携手各界,通过加强学术交流,推动MDT模式,助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诊疗体系,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患者康复之路的坚实基石。
视频回放
审核专家:程雷教授、顾恒教授、王嘉玺教授、张焕萍教授(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排版:晓敏
编辑:管颜青
审核:秦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