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咏梅教授:攀登乳腺癌医学巅峰,倾心打造患教绿洲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近年来,乳腺癌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榜首。尽管新疗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生存新希望,但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众多乳腺癌患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殷咏梅教授希望能寻找更多抗癌“利器”。近年来,她牵头及参与国内外多中心乳腺癌临床研究超百项,多项成果闪耀ASCO、SABCS、ESMO以及St. Gallen等国际顶级大会,彰显中国肿瘤防治实力。除了深耕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外,她投身于患者教育与关爱工作,致力于将科学防癌理念深入人心,帮助更多人掌握自己的健康命运。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医师报》特邀殷咏梅教授讲述她的医路传奇,传递医者的温暖与力量。
梦想启航:由“误入”到热爱
自1991年至今,殷咏梅已深耕医学领域逾三十年,而这条从医之路离不开医学家庭的影响。
殷咏梅的母亲是一名妇产科的基层医生,用双手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患者常提着鸡蛋、蔬菜来表达感谢。看到母亲的无私奉献和患者流露出的真情,她的心中种下了对医学事业的向往。
她也曾梦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高考的意外让她“阴差阳错”地踏入了医学的殿堂,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开启了她生命的另一番精彩。此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尽管最初的十年时光都在消化内科度过,但医院组建肿瘤科的机会也给她带来了新的职业方向。
“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出样子来。”殷咏梅回忆说,虽然面对全新的实体瘤领域,心中难免忐忑,但医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驱使她迎难而上,不断学习和探索,最终选择在扎根在乳腺癌诊疗与研究领域。
同为女性健康的守护者,母亲的言传身教也让她更能以女性的细腻去理解和关爱患者,为他们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她说:“在每一次治疗决策中,我都力求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用心倾听她们的声音。如果医患都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那么患者的依从性会更好,疗效也会更佳。”
深入杏林:探索个体化治疗最优策略
在肿瘤内科,每一个治疗决策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希望。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殷咏梅深知,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既要严格遵循规范化治疗指南,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在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曾有一位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遭遇复发,在江苏率先使用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后疾病获得控制。然而好景不长,三四年后,患者病情再次出现进展。此时,联合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的曲帕双靶治疗已被证明比单药曲妥珠单抗更有效,但帕妥珠单抗尚未在我国大陆上市。“何不一试?”殷咏梅做出这一勇敢决定。患者的家属也并未放弃,他们跨越海峡,从台湾地区购回帕妥珠单抗。如今,患者病情获得长期控制,生活美满幸福。
多学科协作(MDT)的诊疗模式也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机会。曾有一位同时是HER2阳性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过去的近十年里,她经历了多次复发与转移。最初团队为她采用了化学药物联合抗HER2的治疗。但几年后病情再次复发,出现了肝脏转移病灶。幸运的是,医院此时已开始推行的MDT治疗模式。在肝脏外科、肿瘤内科等专家的评估下,团队决定为她进行局部肝脏转移灶切除,术后继续采用内分泌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如今,患者恢复良好,各项指标稳定,生活也重归正常轨道。
科研创新:新药研发开辟希望之路
“优秀的乳腺癌临床医生不只是要开展临床工作,更要注重设计和组织临床研究。”在临床之外,殷咏梅也是科研创新的引领者。在她看来,虽然我国乳腺癌诊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乳腺癌早已不再是绝望的代名词,但要彻底改变患者的命运,必须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为患者开辟出更多的希望之路。
近年来,她作为Leading PI和分中心PI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前瞻性乳腺癌临床药物研究百余项,并以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近百篇高质量SCI论文,多项研究在ASCO、SABCS、ESMO、St. Gallen等国际顶级肿瘤学会议上大放异彩,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乳腺癌研究的实力与风采。在她的倾注心血下,一系列创新药物从实验室的“摇篮”走向临床,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这一系列研究中,令殷咏梅印象深刻的是团队作为组长单位参与了国内自主研发的SKB264 Trop2 ADC药物的Ⅰ期、Ⅱ期以及Ⅲ期临床研究,就像是看着这款药物从“小小baby逐渐长大成人”。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另一位主要研究者、徐兵河院士代团队做了报告。研究聚焦于那些历经Ⅱ~Ⅳ线治疗却仍未能逃脱病魔掌控的晚期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而这项研究结果无疑令人振奋,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看到了生存方面的获益趋势。由于该研究数据的公布,预计今年下半年SKB264将获批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适应症,真正实现从科研到临床的跨越。
近期,由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团队领衔、殷咏梅教授作为共同作者的TORCHLIGHT研究在国际顶刊Nature Medicine的发表,研究采用的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获批晚期TNBC一线治疗适应证。该研究基于针对中国本土患者的方案设计,影响了临床实践,树立了晚期TNBC治疗的新标准。
目前,她正作为组长单位进行一项抗HER2的ADC药物的临床研究(SHR-A1811),旨在比较该药物联合帕妥珠单抗与当前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标准治疗的疗效,涉及800多例患者。她期待在各中心的共同努力下,能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科普患教:消除肿瘤防治的迷雾
尽管我国乳腺癌治疗的标准化进程已显著加速,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殷咏梅在临床实践中仍目睹了令人痛心的现象:部分乳腺癌患者选择回避,拒绝接受手术治疗,原因在于她们无法接受身体残缺的现实。更有甚者,会选择并不科学的非手术方案。
“我时常感到惊讶,难以理解一些经济条件良好且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竟然会拖延至病情复发转移、局部出现大面积溃烂之后才寻求医疗帮助。”殷咏梅痛心地说道,作为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她深感责任重大。尽管CSCO已出版了多部本土化的乳腺癌诊疗指南,将规范化的理念带入临床实践,提升了我国乳腺癌诊疗同质化的水平。但她深知,将诊疗规范的理念深植于患者心中,提高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才是防治乳腺癌的关键所在。
在她的带领下,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持续开展了多项患者教育与关爱工作:举办多场患教学术会议,推动我国患者教育领域的发展;组织专家编写系列患者教育手册,开展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患教公益活动,普及科学的健康理念,消除防癌误区;推进数字化患教平台建设工作,搭建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搭建更加密切的医患沟通桥梁……
“这远远不够。如果能影响1万人,我们就希望能影响2万人,更多的人。”殷咏梅表示,她现在最为期盼的事情,就是医生团队中能涌现出更多擅长患者教育的“网红”专家。这些专家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患教平台这一桥梁,让标准、规范的治疗理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她也致力于乳腺癌患者全程关爱。在她看来,患者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更具意义。对于健康的女性来说,尤其是那些承受着巨大压力、正值青春年华,或是身处于不断自我挑战的岗位上的女性朋友们,她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并通过早期筛查来及时发现疾病。对于已经患有乳腺癌的人群,她建议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的同时,更要树立抗癌的信心。
“我特别希望社会、患者的家庭,能给到乳腺患者更多的爱、宽容和支持。”殷咏梅期待,在医疗之外,社会和家庭能齐心协力,为乳腺癌患者筑起一座关爱的桥梁,让她们在抗癌的征途上不再孤单,共创乳腺癌防治美好的明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