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肖卫忠:让爱与记忆同行 守护共同的明天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8-28 10:23:48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肖大夫,我的记性怎么越来越差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门诊患者越来越多的困惑,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神经内科肖卫忠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了记忆减退背后可能隐藏的广泛需求与深刻意义。在那个确诊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尚需通过尸检证实的年代,他毅然踏上了探索未知的征途。

深入钻研国内外最新进展,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与研讨,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切磋,逐步构建起对记忆减退与认知障碍的全面认知……在北医三院这片沃土上,肖卫忠教授带领团队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记忆门诊,为无数AD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从最初的两人小组,到如今多学科协作的庞大团队;从简单的临床咨询,到记忆门诊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随访;再到复杂的标志物检测与早期干预;从社区的随访筛查,到国际前沿的药物试验……肖卫忠教授及团队以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后来居上,推动了记忆障碍诊疗的快速发展。

如今,在肖卫忠教授的引领下,医院每周四次的记忆门诊已成为业界标杆;每年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从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和药物实验的开展,到临床医师教育、社区医师继续教育、患者及家属宣教联谊活动,再到社区随访筛查,无不印证着他们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



早筛早诊

院内院外全面出击驱散AD认知迷雾

“我有位患者,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但AD的悄然降临,将他一步步推向记忆障碍的深渊。”肖卫忠教授回忆,起初,患者只是轻微的记忆力减退,但尽管团队穷尽了各种治疗方法,依无法遏止疾病的进展。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多个认知领域受损、生活能力逐渐丧失。从购物时遗忘物品,到烹饪时忘记步骤,直到有一次,他在下课后迷失了归途,家人焦急万分,四处寻找无果,所幸,一位好心的环卫工人第二天将他送回学校。

“最终,患者因一次肺炎并发症离世。”30多年来,肖卫忠教授目睹了太多痴呆患者的离去,他表示,AD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中排名第五的死因,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一数字可能还将继续上升。肖卫忠教授认为:“早期诊断,是跨越治疗鸿沟的第一步。”他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有高达70%~80%的AD患者未能得到确诊,误诊率亦高达25%~30%。即便是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延迟2-3年才能确诊。这背后是公众对记忆减退的普遍误解与忽视。“人老了,记性变差是自然规律”——这一错误的认知如同迷雾,遮蔽了疾病的真相。但事实上,一旦症状显现,常有明显的脑结构损害,症状明显时则意味着大脑结构已不可逆地受损,治疗之路困难重重。


“早期诊断应从源头做起!”肖卫忠教授带领团队院内院外全面出击,为实现AD早诊早治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了由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阿尔采默病的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聚焦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技术研发,通过社区筛查、量表评估、血液与脑脊液标志物检测及磁共振等技术,实现AD早筛早诊。此外,团队还在“9.21、重阳节”等特定日期加大宣传力度,将健康科普知识通过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记忆减退可能是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早筛的战场不仅在三甲医院,更在社区医院,在全科医师的诊室里,在每一位居民的家中。”作为北医三院首任全科医学科主任,肖卫忠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培训全科医师,并将简单的记忆检查融入健康体检,力求识别疾病于萌芽之际。“我们坚信,通过广泛宣教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AD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并从中获益。”

防治结合

以整体观视角下“三大原则”开展AD综合治疗

“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才能使早筛早诊变得有意义,但遗憾的是,AD的传统治疗方案如同‘盲人摸象’。”肖卫忠教授指出,传统理念往往将AD局限于脑部病变,特别是针对Aβ(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沉积,治疗上也往往只针对单一靶点,效果不尽人意。而研究表明,A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从整体观出发、控制危险因素与病因、药物与非药物结合、中西医结合、采用多靶点综合治疗、多模式预防干预,加强康复与照料,尽可能做到全程精准管理。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对AD治疗领域的桎梏,肖卫忠教授提出AD治疗“三大原则”:

首先,要综合考量,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谈及近期备受关注的仑卡奈单抗治疗时,肖卫忠教授表示,“仑卡奈单抗靶向脑内Aβ蛋白,属疾病修饰治疗,能延缓疾病进展,是AD突破性治疗之一,为AD患者带来福音。其治疗费用高昂,治疗时程长,长期治疗安全性也尚待时间检验。我们要在临床实践中,要综合评估治疗人群的适用性、风险获益比值和经济成本。”

其次,要综合运用传统药物、中医药以及新兴疗法。”肖卫忠教授表示,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逐步进展至中晚期,胆碱酯酶抑制剂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等传统对症治疗的药物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此时,中医药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院士团队提出的“补肾法贯穿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始终”理念,就展现了中医药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广阔前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脑肠轴理论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兴起,为治疗开辟了新的视角。”肖卫忠教授介绍,多个国内外顶尖团队正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其中,在临床实践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I类新药甘露特钠为患者带来了持续的临床获益。该药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有效减轻了外周和中枢神经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程及改善症状。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创新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我期待,这一领域的中国好声音更加响亮。”

最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控中,预防与治疗相辅相成。”肖卫忠教授指出,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结构调整、有氧锻炼,认知干预、心理治疗、中医针灸疗法、音乐疗法、视觉艺术疗法、光照治疗、以及太极拳、八段锦,经颅重复电刺激等新兴非药物疗法都在预防早期干预中展现出良好效果。“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推动AD防治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健康保障。”肖卫忠教授说。

全程管理

以“两多一全、线上线下”守护“明天”

数据显示,我国65 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达到66.1%。北京多社区调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为57.0%, 3种及以上者为29.1%。


对于这类多病共存患者,传统治疗方案已难以满足需求。

“多种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共病的出现会引发老年患者的诸多问题,包括生活质量的下降、死亡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多重用药、多种负担增加。AD常常与其它疾病共存。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现有AD药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肖卫忠教授表示甘露特钠改善患者睡眠,焦虑、抑郁,减缓记忆衰退,在早、中期患者中展现出良好安全性。“追求高安全性的患者,可以单独使用甘露特钠,效果不佳时再联合其他药物。”

除使用新型药物外,肖卫忠教授还建立了AD患者“两多一全、线上线下”的全病程照护管理模式。

第一个‘多’,是多学科合作模式。”肖卫忠教授介绍,神经内科与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康复科、全科医学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紧密协作,为多病共存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第二个‘多’,是‘单体多院区’特色发展模式。”作为北医三院中央党校院区院长,肖卫忠教授介绍,北医三院本部与各分院区,以及多家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紧密合作,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广泛、协同高效的随访管理体系。“我们为每位AD患者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确保其得到定期、专业的复诊,并及时得到治疗方案的调整。同时,也通过定期量表评估和耐心的讲解,不断巩固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一‘全’,指的是全科医学在AD患者全病程诊疗与照护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肖卫忠教授强调,全科医学需深入社区,通过家庭医师签约和随访,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测与个性化管理。以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提高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挑战,肖卫忠教授带领团队将随访工作部分转移到线上,通过线上会议、宣教和微信群等方式与患者保持着紧密联系,确保随访工作不间断,这一模式也沿袭了下来。如今,“线上服务+线下诊疗”的有机结合,为广大AD患者提供着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肖卫忠教授呼吁: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积极投身AD早期筛查、诊断与治疗,携手创造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