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中国心脏大会:促转化 重民生 强基层

时间:2014-08-14 15:41:29来源:未知作者:本报记者 杨进刚 许奉彦 牛艳红 董杰 苏宁宁 王坤 实习记者 王雅萍 阅读: 144950

blob.png

8月7-10日,中国心脏大会2014在京召开。本届大会继续倡导“ 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力促“创新·转化·合作”。

大会主席胡盛寿院士介绍,心血管病是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心血管病负担与危害尤其严重。心血管病也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病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特点。在研究与开发层面,需更多“创新”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并加速其向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在人群与区域层面,应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危险因素的预防;在临床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强调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无论是实验研究至临床实践,还是人群防治,都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个体和群体、医学界与企业和政府间的积极“合作”。

 “ 面对大量需要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医疗资源尚属欠缺, 因此基层医生的培训亟待加强。这也是中国心脏大会的重任。”大会主席胡盛寿院士强调。

胡盛寿介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培训和教育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和国家工作平台,一直致力于促进全民心血管健康。因此中国心脏大会更加关注四个层面: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心血管病防控的政策方针和策略措施;其次是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和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第三,加强临床结果评估和医疗质量控制; 最后, 关注全国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技术提高, 把规范、有效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基层。

“在目前医改潮流中,大型综合医院如何定位是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胡盛寿指出,我国相关医改文件中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中央和省市级医学研究中心,搭建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平台。胡盛寿进一步解释,科研型医院应以转化医学为目标。

胡盛寿呼吁,一定要寻找临床证据,建立防治体系,为临床诊疗指南及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blob.png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立 

为心血管病防治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8月7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智库组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在中国心脏大会召开期间正式成立。

国家卫生计生委陈啸宏副主任强调,专家委员会既要借智借力,又要立足国情。希望专家们“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防治理念和经验,但也要注意立足于我国疾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和安全、有效且负担得起的防治措施。”

陈啸宏还认为,心血管病既要“战略前移”,又要“战线下移”。强调源头治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居民行为生活方式和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层面,并依托广大的基层社区和乡镇开展人群干预活动。他还赞扬了1969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立的“首钢模式”。

会上公布了首届专家委员会组成名单,并聘任高润霖为主任委员,李立明、肖瑞平、吴以岭、张运、胡盛寿、黄从新、葛均波、韩雅玲和霍勇等为副主任委员。

专家们一致呼吁,在政府主导下,应采取全社会共同行动,尽早遏制心血管病流行趋势,维护我国居民心血管健康。 

blob.png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公布

心血管病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介绍,《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的制定旨在为我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和权威评价,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决策依据,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最新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现患人数为2.9 亿,每5 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其中卒中人数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万,心衰450万,肺心病500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人。

报告还显示,我国每年约3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10秒钟就有1 人因心血管病死亡。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上,心血管病仍占首位,每5 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高润霖院士分析,从2009 年后,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速度明显趋缓,有形成平台期的态势,这或与高血压控制显效相关。但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也超过了城市。

blob.png

2002-2011 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上升较快(图1)。从2005年开始,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农村为48.53/10万,城市为47.36/10 万。

针对严峻的现实,高润霖呼吁,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防治刻不容缓,医生有责任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