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赵峰:为患者解决问题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患者如果能早诊早治,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2023-09-20 -
new彭宇程 完成从医生到医学科学家的跃升
2023-09-13 -
09-132023
黄文荣 勇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深耕浆细胞疾病 树立学科特色高峰
-
09-122023
中山眼科防盲治盲团队:把光明带给黑暗中的人们
“走出医院大门,送医到苦难的群众中去。”
-
09-082023
郭璐:为呼吸学科奋斗终生丨见证追光者
做生命的守护者。
-
12-262022
new《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new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12-122022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从古到今, 生命始终是宇宙中最灿烂和光彩夺目的篇章,也是最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现象,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揭开其奥秘前赴后继地献身其中。为何身体成分与人体几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两三年,而大象却能活到 75 岁?尽管存在寿命的差异,为何大象、老鼠和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都是约 15 亿次?为何我们会停止生长?为何我们比老鼠患肿瘤少得多,而鲸类几乎不患肿瘤?然而, 无论我们如何 锲而不舍 地努力,向死而生 一直 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随着科学的日益精进,对其 机制 的探究得出了不少颠覆我们已有 观念 的科学新知。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韦斯特认为,人类的生命拥有极限是源于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法满足所需要维护细胞的需求。因为人类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慢慢导致细胞的磨损。在生命的早期,人体代谢产生的能量几乎都用于生命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磨损的细胞日趋越多,而且这种磨损具有累积效应。因此,代谢产生的能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维护细胞,直到有一天难以满足维护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生命在早期发育得更快,而在身体成年后,就开始衰老的奥秘。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种的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进行的大量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大多数生物体的死亡率与年龄无关;换句话说,无论年龄几何,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死亡的相对个体数量都是相同的。一个恒定的死亡率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里死亡的个体数与存活到该时间点的个体数成正比。个体存活率遵循一个简单的指数曲线,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存活的概率将呈指数级减少,即个体死亡的概率呈指数级增加。已有研究发
-
09-212022
人生如圆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喜是悲,成功抑或失败,最终都将绘成一个大圆。人的一生,几十年时光,十之一二是得意,十之五六是平淡,十之二三是失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得意不骄不狂,平淡有始有终,失意不弃不馁。如此,才能在人生之圆,即将形成闭环的那一刻,平静地说:世上来一遭,没有白来;我的这一生,没有白过。 《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意思是天地之间,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总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机。而实际生活中天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它们显现的时候比较少且不易被人察觉,才会让人
-
08-292022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接诊的一个20多岁患者突发疾病死亡,你该如何向他远在国外的父母告知其死亡情况呢?在告知的前前后后,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这个看似无所争议却又充满人性之光的医
-
new援圭日记|我在林登医院推广微创手术
2023-08-29 -
08-282023
new纪念印会河教授百年诞辰
-
援非日记|仁心仁术造福苏丹人民 实际行动唱响中国故事——安康市人民医院李传根
2023-04-23 -
万家团圆时,医院里的别样新年
万家团圆时,医院里的别样新年 医师报讯 ( 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苏萍 罗超 石青青 蔡惠州 刘云芳 潘妍 )春节,是万家团圆时的欢聚,是灯火可亲时的惦念。而对于奋斗在“医”线的工
2023-01-31 -
朱玉龙:抗疫一线 始终有我
救治工作仍在忙碌地进行
2022-12-05
-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享阅读之乐 建书香之院
2023-06-16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信 望 爱 医院文化的最好诠释
2016-08-25 -
体质弱引发的昏迷?
2016-08-25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一位呼吸科医生的人文情怀——专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肖雄
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