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20世纪70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刊近年来通过“马太效应”迅速扩张,形成一系列声名显赫的子刊,刚刚公布的最新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30名中,《自然》杂志子刊差不多占去半壁江山。最近,江晓原等在《读书》杂志发文,通过揭秘《自然》杂志在稿件处理中的故事,以真实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揭露出该刊中存在的滑稽之处,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名刊和论文发表。
《自然》前主编坎贝尔坦承该刊曾经发表过几篇“不仅仅是错误的,而且简直算得上是臭名昭著”的论文。1988年6月30日,《自然》发表了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免疫药理学与过敏反应研究组题为“高度稀释的抗lgE抗血清引发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论文,作者发现:即使在抗体被稀释到其分子已不存在于溶液中的地步(每次浓度稀释为上次的十分之一,连续进行120次),仍可引发免疫应答(具有生物学活性),也就是说,水具有记忆功能!此文后来就被称为“水的记忆”,成为《自然》历史上最著名的富有争议的论文。
同年7月28日,《自然》时任主编马多克斯在该刊发表了他自己领衔署名的文章《高倍稀释实验的错觉》,公布了他按事先约定带领一个调查小组进入该实验室调查的结论:“水的记忆”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主编亲自撰文,直接推翻自己杂志刚刚刊登的著名论文的结论,无疑是极为罕见的举动。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刊登了原文作者的回应文章,他当然不接受调查小组对实验的否定结论。随后双方开启了有关问题的激烈骂战。从表面上看,或许我们会感觉《自然》的形象大受损害,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他们背后的惊人操作,那就更不知要作何感想了。
原来这篇论文1986年就已经投给了《自然》,审稿已持续了2年之久,反馈了审稿意见的3位审稿人一致认为“实验一定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等于直接否定了论文所报告的实验现象的真实性。为何该文得以发表,其内幕是《自然》主编和作者事先达成了协议:《自然》先发表这篇论文,然后派出调查小组前往该实验室进行调查。调查小组由一位专业魔术师、一位科学家和《自然》主编3人组成。邀请魔术师的初衷是希望他能够发现这个著名的实验结果中是否含有某种欺骗性的成分。
论文作者事先知道调查人员的组成,但为了让论文在名刊上顺利发表,避免节外生枝,他选择了隐忍,对名单没有提出异议。他坦言:我需要一个没有争议的国际期刊来发表这篇论文。正如《自然》主编所言:他妄图通过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为不可靠的科学成果获取背书。为何这篇文章最终得以发表,窃以为期刊编辑部和作者在获取最主要的目标方面高度一致,都是希望通过炒作这个话题而提高各自的被关注度和影响力。毋庸讳言,他们异曲同工地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与国内大部分期刊不同,《自然》以及它旗下的所有杂志均无编委会,也不附属于任何学会和学术机构,因此它的决定是独立做出的。对《自然》而言,审稿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同行评议,而只是必要时的“业务外包”。审稿人的意见仅供杂志参考,并不能决定稿件刊登与否。所以决定稿件是否刊登的是编辑部,最终是主编。其主编坦言:衡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读者兴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文章是用来读的,科学论文也不例外。如果作者兴趣和读者兴趣发生冲突,应以读者兴趣决定期刊发表政策。不言而喻的是:所谓读者兴趣,说到底其实就是编辑兴趣——由编辑来判断读者究竟对什么文章感兴趣,而判断的结果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12-122022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从古到今, 生命始终是宇宙中最灿烂和光彩夺目的篇章,也是最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现象,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揭开其奥秘前赴后继地献身其中。为何身体成分与人体几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两三年,而大象却能活到 75 岁?尽管存在寿命的差异,为何大象、老鼠和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都是约 15 亿次?为何我们会停止生长?为何我们比老鼠患肿瘤少得多,而鲸类几乎不患肿瘤?然而, 无论我们如何 锲而不舍 地努力,向死而生 一直 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随着科学的日益精进,对其 机制 的探究得出了不少颠覆我们已有 观念 的科学新知。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韦斯特认为,人类的生命拥有极限是源于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法满足所需要维护细胞的需求。因为人类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慢慢导致细胞的磨损。在生命的早期,人体代谢产生的能量几乎都用于生命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磨损的细胞日趋越多,而且这种磨损具有累积效应。因此,代谢产生的能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维护细胞,直到有一天难以满足维护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生命在早期发育得更快,而在身体成年后,就开始衰老的奥秘。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种的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进行的大量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大多数生物体的死亡率与年龄无关;换句话说,无论年龄几何,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死亡的相对个体数量都是相同的。一个恒定的死亡率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里死亡的个体数与存活到该时间点的个体数成正比。个体存活率遵循一个简单的指数曲线,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存活的概率将呈指数级减少,即个体死亡的概率呈指数级增加。已有研究发
-
09-212022
人生如圆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喜是悲,成功抑或失败,最终都将绘成一个大圆。人的一生,几十年时光,十之一二是得意,十之五六是平淡,十之二三是失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得意不骄不狂,平淡有始有终,失意不弃不馁。如此,才能在人生之圆,即将形成闭环的那一刻,平静地说:世上来一遭,没有白来;我的这一生,没有白过。 《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意思是天地之间,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总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机。而实际生活中天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它们显现的时候比较少且不易被人察觉,才会让人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人生如圆
2022-09-21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