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接诊的一个20多岁患者突发疾病死亡,你该如何向他远在国外的父母告知其死亡情况呢?在告知的前前后后,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这个看似无所争议却又充满人性之光的医疗话题,我第一次听到时,由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创始人、叙事医学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杨晓霖教授授课时讲述的。与其他大部分医生所计划的一样,当时我能想到的就是死亡告知书、写信表达对患者父母的安慰、完整留存病历并保存患者遗物等。
事实上,这是一个曾真实发生的案例,主人公是19世纪加拿大医学家威廉·奥斯勒,当时他接诊一名因突发疾病离世的男孩,男孩的父母远在英国。男孩生前与奥斯勒认识,所以在为家属邮寄死亡通知书时,奥斯勒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额外写了一封亲笔信一并寄给了这个男孩的父母。他在信中讲了很多关于这个男孩小时候的故事,他还说自己在男孩生命的最后时刻,坐在病床前为男孩读了一首祷词——男孩的母亲总会在儿子生病时读这首祷词,以此祈求孩子健康和平安。
“在这个时刻,他的父母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痛苦,而非如何被救治。”杨教授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我意识到医疗行为的本质不单单在于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关注患者本身,而这种关注是在诊疗和救治之外的,是对患者身心的双向关注。更是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医者初心。
当医生面对患者时,出于职责一定会尽心尽力,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和疾病的未知性,所以治疗的同时,就需要对患者、对生命本身的人文关怀,有时甚至超过治疗本身。目前杨晓霖教授在国内提出“临终叙事陪护师”的概念,她认为生命进程的任何过渡都需要叙事介入和叙事照护,死亡也一样。“因为无论对于死者或生者的生命状态、家族伦理、社会关系,这一过程均充满重大的影响或者改变,其中也暗藏危机,需要正确面对和及时化解,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叙事素养和叙事智慧。”(引用自:杨晓霖和罗小兰,大健康语境下临终叙事陪护师的伦理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第35卷第7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叙事医学也是,必须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只有学思践悟才能举一反三。通过现场的观摩和学习,我很快地找到自身的欠缺与不足,转变思维,也促使我更愿意参与到临床和护理的叙事实践中去,与更多的同道一起为构建和谐、美好、健康的医院叙事生态而努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12-122022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从古到今, 生命始终是宇宙中最灿烂和光彩夺目的篇章,也是最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现象,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揭开其奥秘前赴后继地献身其中。为何身体成分与人体几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两三年,而大象却能活到 75 岁?尽管存在寿命的差异,为何大象、老鼠和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都是约 15 亿次?为何我们会停止生长?为何我们比老鼠患肿瘤少得多,而鲸类几乎不患肿瘤?然而, 无论我们如何 锲而不舍 地努力,向死而生 一直 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随着科学的日益精进,对其 机制 的探究得出了不少颠覆我们已有 观念 的科学新知。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韦斯特认为,人类的生命拥有极限是源于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法满足所需要维护细胞的需求。因为人类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慢慢导致细胞的磨损。在生命的早期,人体代谢产生的能量几乎都用于生命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磨损的细胞日趋越多,而且这种磨损具有累积效应。因此,代谢产生的能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维护细胞,直到有一天难以满足维护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生命在早期发育得更快,而在身体成年后,就开始衰老的奥秘。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种的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进行的大量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大多数生物体的死亡率与年龄无关;换句话说,无论年龄几何,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死亡的相对个体数量都是相同的。一个恒定的死亡率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里死亡的个体数与存活到该时间点的个体数成正比。个体存活率遵循一个简单的指数曲线,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存活的概率将呈指数级减少,即个体死亡的概率呈指数级增加。已有研究发
-
09-212022
人生如圆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喜是悲,成功抑或失败,最终都将绘成一个大圆。人的一生,几十年时光,十之一二是得意,十之五六是平淡,十之二三是失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得意不骄不狂,平淡有始有终,失意不弃不馁。如此,才能在人生之圆,即将形成闭环的那一刻,平静地说:世上来一遭,没有白来;我的这一生,没有白过。 《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意思是天地之间,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总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机。而实际生活中天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它们显现的时候比较少且不易被人察觉,才会让人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人生如圆
2022-09-21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