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时间:2024-03-04 17:01:11来源:医师报作者:张艳萍

这是一篇姗姗来迟的书评。

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爱中山.迈向百年》院史编委会的撰写书评邀请,是在2024农历新年前。不胜惶恐之余,却迟迟未能动笔。一方面俗务缠身,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我个人对“中山”二字的情愫。长期行走在医学圈,我知道几乎每一座被冠以“中山”品牌的医院背后,都深藏着不可湮没的“功与名”。与这样一部作品对话,我希望自己能够调整至一种松弛的状态,从而去平静地倾听一个娓娓道来的“大院养成”故事。我想,这是对一部作品最真诚的尊重。

 

微信图片_20240304164408.jpg

 

于是,我用了整个春节假期,完成了这部10万字院史的阅读。掩卷覃思时,似是在一条近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徜徉了一遭,迎面了邂逅一座更为真实厚重的厦门中山医院。

 

大厦之门的医学发展史上,理应有这样一座如此品格的医院。

 

自1928年至2023年,厦门中山医院的95载辉煌征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被浓缩进6个篇章中:“从峥嵘岁月走来”、“在战火中洗礼”、“打开人民医院的历史篇章”、“特区腾飞的新中山时代”、“新世纪,新开局,新步伐”、“新时代、新征程、新梦想”。这其中,有纷飞战火、动荡坎坷,更有辉煌凯歌、家国情怀。徐徐打开的历史长卷中,令我无数次动容的,是贯穿于时光之中、赓续绵延的中山精神。

 

微信图片_20240304163434.jpg

 

人间洗礼跌宕起伏,厦门中山人的医者风骨始终卓然。而这风骨,是这所医院在时光长河中始终闪耀的精神火把,照耀着中山人笃定前行的路。之于此,陈嘉庚、林文庆才能将“天下为公,造福民生”的偌大理想信念深植到了厦门中山医院的基因中;之于此,这种悲悯苍生的情怀才得以历久弥新地传承与发展。

 

我在字里行间抚触着厦门中山医院的来时路——

 

停滞于战火,困顿于特定时代,我为之感慨、感怀;停办又复办、踽踽却前行,终而迎着厦门经济特区创办的大潮踏入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我为之抚掌欢欣;当轻舟已过万重山,新时代、新征程,全新的厦门中山医院犹如踏马行花,沿途皆是满眼璀璨,我再次在内心为之雀跃。

 

一部厦门中山发展史,半部厦门卫健史。将厦门中山医院发展进程与厦门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厦门整个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交织融汇地去呈现,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一座前行中的医院,自然不是一所茕茕孑立的孤岛。时代会在专属的时期,在每位参与身上烙印下专属的徽章。了解到上世纪20、30年代“鹭江之滨”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便会更加深刻共鸣陈嘉庚、林文庆等一代侨领“天下为公”之愿的赤诚;读懂战争的冰冷与世事变幻,便能更加真切地捕捉到厦门山人骨子里的坚忍不拔;抚触到厦门经济特区初建时的如火如荼,我们便能更加真实感知到厦门中山医院血统中的“特区基因”……当然,这也让我们得以在时间线中一窥厦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博爱中山.迈向百年》中,糅合了大量珍贵史料和老一辈厦门中山人的访谈口述。对一段历史的阐述从不应该是“一家之言”,厦门中山医院昔日院长、书记、专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护士长,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他们记忆与经历中的厦门中山医院。这些记忆篇章就像一片片珍贵的文物零件,鲜活地还原组合出厦门中山医院的完整风貌,重现出厦门中山医院近百载厚重风华。

 

微信图片_20240304163446.jpg

 

身为《医师报》社的一员,我也欣慰而荣幸,《医师报》福建站成员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编撰工作。为广大医者鼓与呼是医师报全体同仁笃定践行的使命,能够有机会为这样一所厚重的医院追溯其源头活水,这是医学媒体之幸,也是医学媒体之责。

 

“中山精神就像一道光,向光源望去,代代中山人挺直的脊梁在时光跃起”。我在书中完成了一次“寻光之旅”,向这遥远、赓续绵延精神之光致敬。我更坚信,厦门中山医院“过往,也许史无前例,但那一定不是中山人未来征程的至高点”。祝福这座古老又簇新的医院拥有一个光明盛大的未来。

 

2024年2月20日

 

《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张艳萍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