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 锁。医学领域中,一项技术、 一个理论、一种药物,都有自 己的“适应症”或“针对的问 题”,没有“包治百病”的单 一技术。因此,从近现代医学史一路发展的脉络看,医学现代化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以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病构成的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使过去以治愈传染病等器质性病变为主的诊疗理论、方式技术等遭遇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现代医学如何有效应 对功能性慢性疾病对人民健康生命安全的威胁,是现代人类共同面临的健康战略、策略问题。现代医学正在经历价值观转向,即从以治愈疾病为主向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主的新医学观转变。其预示着,未来医学在认知观念、认知方法、工具手段等诸方面更具 整体性、系统性,观察分析视角更加多面,方法路径更加多样,解读更加多维,手段工具更加宽泛,人们将以全新的观念方法结构,提供全新的现代医学功能,回答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因此,聚焦医学观念方法本身,反思不同观念方法的时代价值,注重医学生命健康的整体化体系化把握, 为寻求到更好用的“钥匙”提供可能,为医学现代化发展战略方向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益借鉴。
治病本位:现代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彼 得·盖伊(Peter Gay,1923- 2015)在《现代主义:从波德 莱尔到贝克特之后》一书中指出:现代医学伴随西方近现代启蒙思想,借助科学的研究范 式和实验方法,以生理学、药物学、预防医学、解剖学、正确的助产术、明智的疾病分类、外科的专业化等理论与实践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标志而诞生。现代医学不仅使危害人类生命的诸如伤寒和天花之类的传染病几乎销声匿迹,还重振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使启蒙运动与思想更深入人心,也最终使现代医学成为世界主流医学。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就会知道,自18世纪开始,医学成为激发人们生活热情和自信的最直接的源头,成为进步最直观、最鼓舞人心的领域,也是牛顿学说众多借鉴者中发展最兴旺的学科。因为,唯有医学能够唤起人们对寿命的期望,没有哪个学科能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的诞生作为一个事件,从一开始,就与科学革命密切相关。而科学革命脱胎于哲学母体,科学革 命本质上是哲学革命。西方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基本受笛卡儿方法论支配。1637 年笛卡儿出版著名哲学论著《方法论》一书,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有极大的影响。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研究,人们坚信人体功能是各部位机械的综合,而对其互相之间的作用不明。
从哲学视角看,西方自 17 世纪到20 世纪的 400 年间,始终是“理性哲学”主导。启蒙运动,就是伸张理性,就是“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语)。而理性,区别于 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 素,强调寻求思想和知识的确定性、逻辑性、永恒性、透 明性。现代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一切现实理性化,使人们的全部生活理性化,人凌驾于自然,控制自然、为自然立法,人体同样被视为“自然世界”,给予研究、 利用和改造。这一控制论式思维方式成为西方现代哲学主要特点,其实践后果是工具理性统摄下的 技术全面化。医学在这样的哲学革命和科学革命的背景下, 自然笼罩在工具理性观念下,凸显机械还原论思维方式,借助技术手段对机体、健康宰治。彼得 • 盖伊评价道,19 世纪中期至 20世纪“现代主义”(Modernism)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创新,以及任何可夸耀的创新元素的事物。理性与启蒙运动,与现代主义成为一体孪生。
可以说,时代需要造就了近现代医学的诞生,她不负众望,有效抵挡住了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传播,其诞生发展的价值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使科学革命信奉的“ 知识就是力量” 自19 世纪中期以来在医学领域深得人心,人们深信世界是静止的、稳定的,是按照因果律变化的简单机械世界。但世界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未引起关注。机械还原论思维与方法在现代医学发展史中主导了近两个世纪,构成了这段医学思想文化史的一个现象。
健康本位:历史与逻辑的再度有机融合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一个深层 人文关怀时代的到来。基于健康价值优先的新时代,预示着从疾病治疗前移到保健预防健 康医学时代的到来。
医学源远流长,在变与不变中,担负着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的健康需求使命。变化着的,是医学对健康与生命的认识程度与诊疗方式;不变的,是医学造福民生福 祉,满足健康需求的使命。回头看医学史,借用意大利医学史家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1874-1953) 在其著作《医学史》中的概括: “医学史不仅是一部技术 成就史,还是一部艺术与精神追求史;医学史不只是事实的历史,也是人物的历史,更是观念的历史。”这段表述提示 我们,医学史贯穿着一条人类自我生命认知的方式方法链, 存在着观念维度上的结构性调 整。今天已经证实,人的生命健康,既有生物 - 生理维度的 “实体”,也包括精神心灵的 另一种“实体”;医学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方法,也包括人文 社会科学的方法;既离不开工具理性,也离不开人文理性。忽视哪一种视角与方法,都是违背人的生命健康的内在规律,都将在现实的临床诊疗中遭遇挫折。大量实例不断告诫医学人,逻辑上成立的,在现实中未必行得通,诊疗决策在“能为尽为”与“应为可为”之间,最终决策则是患者被充分告知后作出的,其独特的时空条件下个人的病史、家庭环境、经济条件、职业背景、个性等历史性存在,都成为当下健康事件的系统影响要素,惟有从人的整体去把握其差异性、特殊性,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物理性与精神性、理性与感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即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再度有机融合,避免认知观念方法上的单一、简化、妄断,是健康医学时代亟待引起足够重视的医学观和方法论。以此,弥补机械还原 论的机械、抽象、僵化缺陷,代之以系统复杂性理论与方法,正视人生命健康问题本有的系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时间不可逆 。要充分认清 一个现实: 应对当代慢性功能性疾病, 已无法再继续沿用针对传染性疾病那套观念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World Health Statistics) 的疾病谱与死亡谱清晰显示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 近年占据总死亡人数的 70% 以上。慢性功能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机体代谢失调导致身体功能紊乱,本质上是有机体的自组织系统协调机制失衡。显然,系统性问题只能从系统着手进行疏导干预,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灵性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精神生活等,都成为有别于医学检测数据的“健康问题内容”纳入医学临床诊疗范围。当代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趋势,不断提示我们,在人类了解自身生命奥秘仍然十分有限的前提下,现代医学正在经历从治愈疾病为主向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主的医学价值观转向,这意味着全新的医学生命观和医学健康观的重塑。
生命本位:医学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所谓生命本位,意指:人先天被包裹在自然宇宙世界与人类社会历史中。它们对人的后天,既是赖以生存的土壤与前提,也或多或少是一种限制与阻碍。人的健康问题,在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作用下,所以然地发生着,所以然地转变着。这里强调的是超越医学狭隘的学科视野,用系统观念看待、理解、把握“人”, 不断追问医学的“人学”意味,立足人的生命系统,认识医学与人、人的知识、人的情感、人的意义的关系。深入思考医学技术的“两面性”,严肃对待技术应用的恰当性、合理性,引入医学的社会性、人文性,超越生物医学模式对人健康的单一生物视角解读,以整体生命观重塑医学观,以全新观念方法结构实现全新医学功能。
医学作为人类福祉“第一大善事”,在步入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站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汲取中西文化中一切有益的生命健康智慧和科学成就,共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推动生物 -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型重塑,以全新的生命观、健康观引领全新的医学观。这意味着,立足生命机体整体系统,注重思维思想文化观念的“人力”与生命宇宙“自然力”的关系,尊重生命自然力的不可抗拒性,重视人的精神生命、观念方法的开放建构,以期增进健康预期,有效提高健康质量,转型重塑具有中国 特色的 21 世纪现代化健康医学新格局。我们应更加注重观念与方法、手段与目的、过程与效果的系统性结构,更加注重情感与精神、自律与他律、生理与心理的系统性结构,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整体关系结构,强化生命本位视野下的大健康意识,创新构建未来健康医学哲学,适应医学的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生长性跨学科趋势要求。
我们意识到,追求健康长寿是医学现代化的未来趋势。健康长寿一旦成为时代主题,具有追求美好人生的隐喻。面对健康需求的医学时代之问,除了重视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诊疗外,还要从更基本的生活方式入手,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人学”内容,纳入现代医学生态视野,弥补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视野的不足,把人生价值意义文化,视为医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 医 学不仅要关注躯体,还要关注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关注自然宇宙的全部生命世界,只有从这样的整体视角出发,才能契合生命真谛与健康智慧,赋予现代医学全新的价值功能意义。
作者及单位:赵美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教授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