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耿晓坤教授专访 | 北京潞河医院神经介入20年:从技术空白到区域标杆的跨越之路

时间:2025-07-03 10:46:38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359

在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作为北京东部地区最早开展神经介入诊疗的医院之一,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空白到区域引领的蜕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潞河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耿晓坤,揭秘这段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

破冰:从零起步填补区域空白

2005年,当耿晓坤来到潞河医院时,通州区的神经介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整个北京东部地区都没有成熟的神经介入团队,患者需要辗转前往市区大医院就诊。”耿晓坤回忆,面对这一现状,他跟随前辈师长学习,逐步将神经介入技术引入通州,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实现了通州区的技术突破。

初创时期的艰辛至今难忘,医生需要穿着重达20斤的铅衣进行手术,术后还要徒手为患者压迫股动脉止血30分钟以上。"常常一天手术下来,手臂都抬不起来。"耿晓坤说,"但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经过5年的积累,团队成功开展了通州区首例脑血管造影、首例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2010年,潞河医院神经介入手术量突破200例,标志着北京东部地区神经介入诊疗体系初步建成。

飞跃:技术创新引领学科发展

2011年,耿晓坤赴美国顶尖医学中心深造,系统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动脉取栓技术。"大血管闭塞就像庄稼地的水渠堵了,取栓就是直接疏通渠道。"回国后,他带领团队在北京率先开展这一技术,使急性脑梗死救治成功率从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

随着技术的普及,新的挑战随之而来。2015年,团队发现约40%的患者虽然血管成功再通,但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为此,他们创新性地引入亚低温、高压氧等神经保护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血管再通+靶向保护"综合治疗方案。

"我们不仅要打通血管,更要救活濒死的脑细胞。"耿晓坤介绍。2018年,这项创新方案使患者的良好预后率再提升15%,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troke》等国际权威期刊。

速度:打造高效救治体系

在脑卒中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2019年起,潞河医院整合急诊、影像、检验等多学科资源,打造了"一站式"卒中救治绿色通道。通过流程再造,将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从国家标准60分钟压缩至平均30分钟,最快纪录仅18分钟。

"每一分钟都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耿晓坤说。2023年,医院完成急性脑梗死介入手术426例,DNT达标率98.7%,荣获"急诊脑动脉介入再通技术质量管理A+单位"称号,成为北京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

一个典型案例令人动容:32岁的王先生突发基底动脉闭塞,在早高峰时段被120送至潞河医院。从入院到血管再通仅用时45分钟,术后完全康复。"您救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我们整个家庭。"患者妻子的话道出了卒中救治的真谛。

未来:智慧医疗与区域协同

站在新的起点,团队正积极布局智慧医疗。2024年初,医院引进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在3分钟内完成脑血管影像的智能分析。"AI不会替代医生,但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决策。"耿晓坤表示。

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医院与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实现"急性期救治-康复期管理"的无缝衔接。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等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基层。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30分钟卒中救治圈',让每位患者都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耿晓坤说。目前,潞河医院神经内科年手术量已突破2000余例,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年轻医生团队博士占比达80%,为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力量。

"我们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尽己所能治病救人。"这是团队最常说的一句话。

如今,潞河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已经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一个缩影。20年来,他们用专业和坚守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践行了"健康中国"的庄严承诺。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技术创新、服务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耿晓坤所说:"我们的目标永远不会改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从跟跑到领跑,北京潞河医院用20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区域医疗中心创新发展的生动篇章。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上,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