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将心理社会肿瘤学整合到肿瘤临床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

时间:2014-09-04 17:32:58来源:未知作者:王坤 阅读: 69498

blob.png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北京肿瘤医院肿瘤心理与姑息治疗培训班于8月22~ 24日在京举行,来自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的30余位专家和近400名全国各地的肿瘤医护人员参与。

大会涉及心理社会肿瘤学和人文关怀、姑息治疗和宁养服务三大版块。此外,CPOS各省委员分享了开展肿瘤心理工作的经验,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将这门交叉学科推广到全国发展的趋势。

blob.png

关注患者疾病  更关注“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院长致辞,从以往只关注疾病到开始关注患者本“人”,医学出现了根本性变革。

死亡的威胁和治疗的绵长与痛苦会把肿瘤患者推向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因此将心理社会领域的内容整合到肿瘤临床治疗护理中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

让心理社会肿瘤学接地气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表示,“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万万不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还属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国外有很多经验可借鉴,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如何将我国肿瘤心理学推广到肿瘤临床?肿瘤患者面对诸多心理困境,需要医生的安慰,而非无止境的药物治疗直到患者死亡。医生应认清自己的职责和能力,就像撒拉纳克湖畔宣言所说,“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文精神的加入将改变传统只注重疾病的行医理念,并贯穿治疗的每一阶段。

医生心理问题谁负责?

大会另一个热点即关注医生心理。医生的心理生病了谁关注呢?中国巴林特联盟主席魏镜教授介绍,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目前医患纠纷事件每年增长率为8.4%。而巴林特联盟专门关注医患关系。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使临床各科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患中的那个“人”,提高医生沟通技巧,解除医生职业耗竭。确实帮助医生分析问题、解决冲突、排解心中情绪。

【我国现状】 66.7%  处理心理问题医生缺乏相应知识

癌症姑息治疗是WHO全球癌症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创会理事长、台湾马偕医院赖允亮教授介绍,姑息医学是当患者及家属面临威胁生命的疾病时,经过预防和缓解来改善他们生活品质的方式。要以早期辨认、完善评估及全人(身心灵)方式去治疗疼痛和其他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姑息医学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临床实践和政策改进。体现在止痛药物的使用方面,以往,99.9%的患者无法得到止痛治疗,目前近40%的患者可获益,且从未出现医生药物滥用情况。对毒品类药物,我国仍有过度限制和使用不足之况。

此外,心理服务作为姑息治疗的一部分,临床医生却总以忙为借口忽视,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呢?

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医学院林维德主任指出,我国多数医生具备身体治疗能力,但欠缺应对抑郁症、厌食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能力,并不知何时停止治疗?何时开始姑息治疗?调查发现,66.7%的医生缺乏处理患者心理问题的知识,51.3%避免与患者谈论死亡话题。

我国姑息治疗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之一  临终关怀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010年京、津、沪三地社区1180例老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图1),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48.8%选择积极治疗;38.0%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临终关怀场所。       

blob.png

挑战之二  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玉梅教授指出,我国一直缺乏专业的服务理念、死亡遗嘱的知情同意、死亡教育、生前预嘱、志愿服务及社会资助。

挑战之三  没有统一规范和政策支持

各学会和机构各自为政,没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于世英教授指出,对于终末期患者,政策及医疗资源配置始终存在欠缺。

挑战之四  缺乏专业教育和规范培训

临床需要姑息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深度专业人员培养,但各大学医学生没有专门的教科书。现仅有美国癌痛指南,CPOS、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服务项目等培训。

于教授表示,姑息医学能真正用于临床仍要从教育着手,不断改变医生和患者观念。

王玉梅教授介绍,2013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台湾经验】  台湾:全球医疗质量的“优等生”

肿瘤心理服务与补助挂钩

台湾心理肿瘤医学会理事长、台湾马偕医院方俊凯教授介绍,台湾每家医院均要参与癌症诊疗品质提升计划。台湾于2003年通过癌症防治法,2011年始,医生要学习告知患者病情的沟通技巧,2013年每家医院均要提供肿瘤心理学服务,包括医院具备专门心理师、建立机制、主动筛检发现需要帮助的患者,并对有自杀倾向患者做服务,今年,这些工作的完成情况已与医院补助挂钩。

2014年台湾提出监测癌症患者是否知情,通过患者心理可接受的方式促进其知情,避免患者轻生,提升医院告知患者病情的能力,反映出台湾更关注癌症治疗中心理社会层面的品质。

两岸同面工作挑战及困难  需概念和制度跟进

医疗专业人员对癌症心理服务缺乏信心。既往的医疗训练均以症状、药物学为主,而现在倡导全人照顾的概念医疗,生物和社会人文层面相互结合。

但医生在这方面的训练相对很少,最大的挑战是让非精神科、非心理专业的各科医生具备人文、心理层面的概念,而其实这种概念是可教授的。

透过更标准化的概念培训让医生有所了解,当察觉患者情绪症状时,可知背后的机制及专业团队的支持。因此,医生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概念,之后是制度上有所跟进。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