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回家论道 多角度探索外科发展之路

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CCS 2018) 在京召开

时间:2018-05-22 12:00:57来源:未知作者:贾薇薇 阅读: 57999

开幕式

5月17~20日,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CCS 2018) 在京召开。


开幕式 (2).JPG

大会主席王杉教授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周末,是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这个大家庭过年和聚会的日子,见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展示对于外科的新感悟和新体会,听一听、看一看国内外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衷心希望借此平台,能够让每一位外科医师充分体会和谐融洽的氛围,并从中有所收获。”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王杉教授表示,目前,分会已成立了24 个专科医师委员会,是外科行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分会也展开一系列外科医师执业现状调研的工作,希望为行业发展以及政府决策提供素材。此次会议不仅有丰富的学术内容,还开设了手术视频影院,展映全国最优秀的外科专家的精彩手术。


李松林.JPG

中国医师协会李松林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李松林秘书长表示,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使分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分会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外科医师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操作指南、专家共识等文件,同时关注外科医师执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全力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分会为外科医师搭建了全面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医师执业水准,掌握行业动态,关注行业发展,相信其必将为外科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启麟教授.JPG

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


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解读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新增委员.JPG

王杉教授、李松林教授为与分会开展深入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委员颁发证书

 

主题报告

王杉  残胃癌诊断之思辨与实证


王杉.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提出了对于残胃癌诊断的困惑:残胃癌指良性病变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恶性病变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或是残胃上的癌?

王教授指出,残胃上的癌包含了新发癌、残留癌、异时癌、复发癌,甚至微转移癌,也有专家将残胃癌定义为残胃上的新发癌。

王教授举例说明了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对于残胃癌的定义不同,导致获取临床数据的标准不统一,给临床应用与实践带来困惑。同时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早期胃癌的筛查水平、规范化诊疗及手术水平、合理的病案记录等尚有差距,使用“残胃上的癌”的定义,会对诊疗产生一些并不积极的影响。

基于此现状,王教授建议将残胃癌定义为“残胃新发生的癌”。残胃癌的诊断标准为良性病变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或恶性病变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临床继续应用胃残留癌、胃复发癌、胃多灶癌,有条件的(可规范化进行胃癌切除术、按照日本“残胃上的癌”的记录标准进行完整病案记录)医疗机构可应用“残胃上的癌”的定义。

王教授提出了对于残胃癌诊断的展望:希望可利用新技术方法建立能够指导治疗的新残胃癌诊断体系,实现残胃新生癌、残胃复发癌、残胃残留癌、残胃多灶癌等的甄别;建立中国国家胃癌筛查体系;使八万普外医师得到胃癌手术的规范化培训。

 

周俭  现代技术助力肝癌精准诊疗


周俭教授.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周俭教授指出,肝癌仍是我国医疗行业最大的挑战之一。

目前,我国新发肝细胞癌占全球的55%。我国肝癌位列所有癌症发病率的第四位,死亡率的第三位。仅20%~3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而其5年生存率仅为14%,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达60%~70%。

周教授指出,肝癌的早诊早治是生存的关键,数据显示,50%以上长期生存者来自小肝癌切除,随着影像医学的进步,现已可发现0.5 cm的肿瘤,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也更加精准化。

此外,外科治疗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数据显示,1958-2015年,中山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逐年上升,2008-2015年间的5年生存率已达64%。

同时,数据显示,肝移植(75.5%)及手术切除(小肝癌,71.0%)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手术切除(大肝癌,39.0%)、射频消融(44.6%)、乙醇瘤内注射(37.9%)等手段。

目前,现代技术手段(虚拟肝脏、3D打印、ICG荧光影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助于进行精准的术前评估与规划,提高手术安全性。积极的术后综合治疗(包括预防介入、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也可改善患者预后。

周教授指出,肝癌存在瘤内异质性,克服的策略主要为靶向深度测序和肿瘤“液体活检”。基因测序有助于精准选择靶向药物,研究显示,41%的患者有潜在用药靶点,靶向深度测序更适合临床转化,其可指导靶向药物选择,实现精准治疗。

周教授提出对于肝癌治疗未来的展望:坚持早诊早治,强调规范治疗,加强综合治疗,提倡转化医学,注重循证医学。

 

季加孚  中国胃癌诊治的本土化策略


季加孚.JP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指出,我国是胃癌大国,中国年新发胃癌病例454 014例,占全球发病人数的43.9%。对于胃癌的治疗方式,对比日本胃癌指南与美国NCCN指南发现,同样分期,却有不同治疗方式。以局部进展期为例,日本胃癌指南推荐直接手术,而美国NCCN指南推荐术前化疗。

季教授指出,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注重证据产生的背景进行个体化选择,同时需进行手术方式的统一。目前,我国年轻医师手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于手术的理解,是我国胃癌根治手术率提升的保证。

2015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成立,首创了国内胃癌领域基于临床数据的新型研究协作机制,纳入30个省市、85家区域医疗中心的88 340例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局部进展期胃癌占71%,早期胃癌19%,晚期胃癌10%。局部进展期胃癌中,行开放手术治疗67%,腹腔镜手术治疗33%。

联盟数据提示,中心越大,二次手术率越低,但并发症越“多”。季教授指出,这说明并发症登记较以往产生较大差异,现在医生已逐渐意识到应正视并发症,规范化并发症登记意味着更早干预,以及统一的记录标准。

季教授建议,依托临床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为核心,开展以肿瘤临床问题为牵引的转化应用及基础研究。

季教授介绍了“临床医学+X”模式,将临床医学与医疗人文、健康大数据研究、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相结合。以实现结合国内特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开展相关研究;交叉学科布局,注重与前沿学科合作,利用新技术解决研究问题;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利益保护关注整体健康。

 

赖宝山  追求更高外科手术质量的道路


赖宝山.JPG


香港外科医学院赖宝山教授指出,效率仅是质量中的一个要素,质量包含适宜、安全、效率、可达性、可接受以及效用。

提高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外科培训,通过手术预后质控、团队合作、经验共享、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工作与生活相融合、信息技术、模拟训练以及教学实现超越核心能力。

赖教授指出,团队合作是外科医师的软技能,其体现了医师的情景感知、决策制定、沟通和团队合作以及领导能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使医生接受家长式作风模式的转变,其不仅是医疗模式的转变,更是医师心态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即利用患者的医疗信息和系统信息,加强护理路径或手术治疗。

同时,赖教授强调,虽然拥有优厚密集的医疗资源,但培养能力和技能的最有效方法还是反复的培训和汇报。


大会现场.JPG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

责任编辑:贾薇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