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Vision Passion Mission 青年学者缺一不可

时间:2018-05-10 13:31:00来源:未知作者:陈惠 张亮 摄影 张宝康 阅读: 130588

blob.png

“西湖品龙井,畅快聊呼吸。”4月21日,“第十五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于杭州召开,近千名呼吸病学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才俊与欧洲呼吸病学会及美国呼吸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杭州,讨论分享学科进展、交流研究成果,见证中青年呼吸学者的成长。

“年轻人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当一个学科把青年推到优先位置,这个学科就充满希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对标”与“对表”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标”是要明确学科的目标;“对表”是要紧跟时间表而发展。年轻人是创新的强大动力,“Vision(视野)、Passion(激情)、Mission(使命)”缺一不可。希望中青年呼吸学者撑起呼吸学界的一片天空,成就波澜壮阔的一番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表示,15年前参加第一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的青年学者,已成为呼吸病学领域的中流砥柱。15年的坚持与坚守,见证了广大中青年呼吸学者的成长,让一年一度的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已成为有重要影响力、中青年呼吸同道广泛参与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杭州曾作为2006年第三届论坛的举办地,12年轮回,见证了论坛的诞生、成长、成熟,也见证了广大与会中青年呼吸学者的成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对中青年呼吸学者的成长充满期待。

王辰   医生人文素养能促进医患关系

医师报:您如何看待人文精神对青年医生行医之路的意义?

王辰院士:医学既是科学更是人学。在医学的整体体系中,所谓纯科学的技术成分所占比例是非常有限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看病有三个法宝:语言、药物和刀械。如今,我们将药械放在临床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对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关注是不够的。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类对疾病、健康和生命规律的认识是永远是不够的。现在如此,过去如此,一万年之后依然如此。

但是,医生所面对的是今生今世、活生生在你面前的人,他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需求,总是基于当下科技水平之上的,是个全面的需求。怎么能够真正照顾好患者呢?既要有科技手段也同求人文关怀,让他能够释然,让他能有达观的态度,让他在精神上得到真正的满足。有这样一个规律,医生的人文素养高于他所面对的患者时,才能在医患关系中居于主动地位。当医生具备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的全面人文素养时,在他提供给患者技术支撑之外,才能让患者产生精神上的信赖、愉悦和如沐春风的感觉。

医生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和青年医务人员来谈这个话题,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虽然有所欠缺,但我们共同的努力还是重要的。

瞿介明   学科建设让医院步入良性轨道

医师报:在综合性医院中要如何考核呼吸学科的建设?

瞿介明教授:一个学科的好与坏,学科带头人是核心,是关键的关键。对于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抓关键,抓主任班子的建设,抓主任班子的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当一个学科建设好了,可以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升,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整个医院也会步入一个良性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学科的目标考核应当是综合性的。第一,治病救人、解决患者的问题,整个学科考核评价当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第二,加强科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能力应当作为人才培养和考核的要求。科研创新是一个学科的发展动力,要在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具备强大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潜力和内生动力走得更远。第三,培养临床医学人才。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教书育人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打造一支热衷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团队也是考核的重点,第四,科室精细化管理。其中包括精神文明、行风建设、患者满意度等内容。

李为民   中国有望领跑非吸烟肺癌研究

医师报:与国外相比,我国非吸烟肺癌研究领域是什么状况?

李为民教授:国外更多关注的是吸烟肺癌的临床研究,其研究取来的样本都是吸烟肺癌的组织。因此,在国外关于非吸烟肺癌分子机制以及病理分子研究方面的文献的样本量相对而言都比较小。所以,这就需要我国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吸烟所导致的肺癌相比,非吸烟肺癌无论是从发病还是临床治疗,都有非常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我国科学工作者,一起来攻克这个难关,为我们国家40%的非吸烟肺癌的患者带来新希望。过去,非吸烟肺癌作为一个独立疾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关注还不太多。在非吸烟肺癌领域,我们有大量的组织样本,有大量的临床患者进行不断地临床研究和实践,希望中国学者能在非吸烟肺癌研究中完成国外学者无法完成的工作。让我国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成为整个非吸烟肺癌研究领域的领跑者。

周新   哮喘管理与治疗并重

医师报:今年发布了《哮喘患者自我管理共识》,您 认为提 倡患者自我管理有何意义?

周新教授:哮喘防治需要治疗与管理并重,医患联合可最大限度控制哮喘,降低发病带来的负担。提倡患者自我管理,旨在普及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识,落实到日常行动计划,配合积极就医,自我突发情况的处理,能极大限度地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

虽然,目前临床推广共识将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设备相对较差等问题。但随着移动管理工具的普及,政府及医疗机构对慢性管理的不断重视,社区、媒体、患者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必定能推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普及,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来提高我国哮喘的总体控制率。

孙永昌 慢阻肺防治  基层大有可为

医师报:您认为在慢阻肺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医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孙永昌教授:近日,《柳叶刀》发表了由王辰院士等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近1亿人,构成重大疾病负担。因此,慢阻肺防治的重点应该下沉到基层。

基层医院在慢阻肺防治中可以发挥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慢阻肺的早期发现。基层医生要提高对慢阻肺诊断的意识,通过肺功能检查早期发现慢阻肺。第二,慢阻肺防治应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患者在基层就能接受规范化的治疗,使疾病得以良好控制。第三,基层医生在慢阻肺防治知识传播的作用,是大医院的医生所不能替代的,基层医生可更多地接触到患者。(下转第19版)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