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胡盛寿:我国心外科发展面临挑战

传统“看一个、做一个、教一个”的带教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时间:2014-11-27 16:23:48来源:未知作者:杨进刚 阅读: 95937

十年来,我国心外科发展迅速,虽然救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随着社会坏境的变化,未来对心外科医生的要求还会更高,新时代呼唤的应是“大医生”,而非单纯的“手术匠”。

blob.png

患者重症化、手术微创化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表示,全球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数量虽呈下降趋势,但我国由于医保覆盖和冠心病发病率升高,接受CABG的患者仍呈增加趋势,且“重症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十年来,先心病仍是我国心外科第一病种。“由于介入治疗已成为简单先心病的主要方式,接受外科治疗的先心病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胡院士介绍,十年来,阜外医院复杂先心病的比例增加2倍。

“心外科技术正迎来微创大潮。”胡院士指出。手术切口缩小且隐蔽使心外科手术更为患者接受。全国更多医院常规开展小切口、侧切口和腔镜手术,其中二尖瓣病变(29%),简单先心病(40%)和房颤(9.8%)居微创手术前三位。

瓣膜病外科中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减少,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增加。二尖瓣修复术比例逐渐增加,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为代表的带瓣支架术成为瓣膜病患者新选择。十年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风湿性瓣膜病下降半数,而退行性瓣膜病上升6倍。

一些中心已开展胸腔镜下心外科手术;腔镜辅助和全腔镜手术的适应证逐步拓展;部分医院已开展机器人辅助下心外科手术,但胡院士认为,“我国机器人手术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还需更多经验积累。”

心外科传统理念受到挑战

“介入治疗发展势头迅猛,心外科传统的理念受到挑战。”胡院士说。杂交技术改变了传统外科思路和方法。将外科技术与介入技术有机结合,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杂交手术赋予心外科新灵感和活力。”胡院士认为,学科融合对心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杂交手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心外发展大趋势,杂交手术业已成为心外科新的主战场。

由于心外科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更了解心脏的正常和异常解剖结构,且不受介入路径限制,在介入同时合理应用传统外科技术,积极面对挑战。

胡院士介绍,心衰作为全球心血管唯一持续上升病种,已成为心外常规病种。心衰外科的发展,激活并推动了ECMO、人工心脏、细胞治疗等多学科群的协同发展。我国心脏移植已从“放卫星”成为常规手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和生存率已达国际水平:术后1年生存率为94.8%,3年生存率为91.9%,5年生存率为88.7%,7年生存率为82.2%。

培养心外科“大医生”而非“手术匠”

由于心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及心血管手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心外科一直被誉为医学上“宝塔尖上的明珠”。胡院士认为,心外科医疗技术发展和模式转变,循证医学和大数据医学时代来临,对心外科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他担忧,心外科专业正在失去优秀的医学生,心外科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除工作压力之外,心外科医生还面临着严峻的“科研、生活和晋升压力”。

胡院士认为,必须制定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章程,打好基础;在国家规范化培训规定内,制订三年培训周期;心血管相关学科应成为主要的轮转科室;要着重介入治疗、专业影像和相关外科专业等的培养;此外,还要熟悉现代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学习新型植入材料研发等。总之,培训体系是要打造“大医生”,而非“手术匠”。

“培养人才”是大中心的责任和任务

“过去‘看一个,做一个,教一个’的传统带教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需求。”胡院士说。我国不同医院CABG术结局差异巨大,住院死亡率最高达5.8%,最低仅0.8%。培训体系不完善是国内各中心医疗水平差异的主因。胡院士指出,无时间和临床压力的模拟训练已成为趋势,但这种常规医师进修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胡院士特别强调,“教育和培训”是永恒的主题。教育意识应渗透至每个成名心外科医师内心。全国各大心脏中心要承担起教育培训的责任义务。他介绍,阜外医院已培养1.2万余名进修人员,全国60%,近30家心脏外科中心主任曾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学习,输出心脏外科专家477名。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