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协同创新 共建大消化平台

时间:2018-08-02 10:50:00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64639

blob.png

7月20-22日,2018年中国消化医师年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外1500余位消化领域专家出席此次盛会,共同研讨消化疾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

blob.png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表示,去年年会以来,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在总会的领导下,积极履行医师协会的职能,特别是在助力国家政策落地方面,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开展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未来分会将尽快协调筹备成立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为促进国家消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和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对消化医师分会的工作表示了认可和赞扬。他认为消化医师分会的工作有4点值得其他分会学习。一是理念新颖,始终以大消化的理念推进平台建设;二是注重加强分会组织建设,成立了11个三级专委会,有效推动亚专科的发展;三是分会的交流和培训工作扎实、活跃,如北京国际消化论坛已建成了品牌论坛;四是开展健康公益,特别注重帮助基层医生的成长。

幽门螺杆菌

多角度看幽门螺杆菌:将HP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

大会主席、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表示,对于幽门螺杆菌(HP)我们需要重新再认识。既往认为,HP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病因之一。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HP,在发展中国家,约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仅1%~10%的携带者发生消化性溃疡,0.1%~3%发生胃癌。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等,HP携带率非常高,但胃癌发病率却很低。多项研究显示,胃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HP是胃癌发生的帮凶之一。在无症状人群中根除HP预防胃癌证据不足。此外,HP是胃微生物群的一员,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菌群失衡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张教授介绍,目前,HP正在慢慢消失。不同年龄段人群,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均高于发达国家;农村高于城市,但均呈下降趋势。

此外,越来越多研究显示了HP对人群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如在发展中国家,携带HP的儿童不易患过敏;儿童期携带HP可降低哮喘发病风险;携带HP可降低湿疹风险;当HP从人体胃中消失后更易患食道反流症等。

张教授表示,经济水平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是根除HP的重要措施。随着科技的进步,HP的本质会一步步揭开其神奇的面纱。从某个角度看,或许能将HP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HP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也许才是理想的治疗方式。

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相关性添国人证据

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中国消化性溃疡与HP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调查纳入全国11个省、32个调查点的2万余例城乡18~64岁常住居民。

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较高集中在25~34岁和45~54岁两个年龄段;我国消化性溃疡专病率较国外报道高,较2008年我国上海报道低;地域分布差异大,宁夏、甘肃等地男性消化性溃疡专病率最高,达30.1%,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女性消化性溃疡专病率最高,达13.5%,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男性消化性溃疡专病率最低,为0.7%,山西、陕西等地女性消化性溃疡专病率最低,为1.4%。

近十年来,HP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有下降趋势;随年龄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趋势;宁夏、新疆、青海等地HP现症感染率最高,达63.6%;四川、云南、贵州等地HP现症感染率最低,为20.0%。HP感染者消化性溃疡病专病率高于非HP感染者。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相比,与HP感染更相关。男性HP感染者胃溃疡患病率高于男性非HP感染者(4.6%与1.7%),此规律在女性中统计学检验结果处于临界状态。男性(7.9%与4.2%)/女性(6.0%与1.9%)HP感染者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均高于HP非感染者。

一级和二级预防相结合可有效预防胃癌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教授介绍,2018年最新的来自中国香港随访10年的研究显示,50岁以上HP感染者根除HP后,胃癌发生风险降低50%以上,为根除HP预防胃癌提供了新证据。

吕教授介绍,日本将根除HP作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对高风险者随访、监控作为胃癌的二级预防。与日本相比,我国人群HP感染率仍很高(40%~60%),儿童及青少年中感染率高(20%~30%),常规方案治疗根除率偏低(约80%),HP再感染率较高(4%~5%/年)。此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相对薄弱,采取全面HP筛查和治疗策略时机尚不成熟。

因此,我国HP诊治第五次共识推荐,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前实施HP根除治疗可更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菌药)作为主要经验治疗根除HP方案。强调胃癌高发区人群,以及胃癌高风险个体,进行HP筛查和根除策略。其中,高风险个体包括有胃癌家族史、有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来自胃癌高发区、长期吸烟等。

吕教授表示,胃癌由遗传因素、HP感染、环境和饮食等多种因素造成,一级、二级预防相结合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对已有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者要进行随访。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将朝个体化医疗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介绍了炎性肠病的治疗进展。他表示,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已成为消化科常见疾病,也是诊治最困难的疾病之一。目前,国际上IBD诊治的进展非常快,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和一些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中国相对滞后,但相信在未来的3~5年会有爆发性增长。

决定IBD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有:靶点、疾病模式、患者特征。目前在治疗CD和UC各靶点的药物上国内外都有大量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同时,随着IBD分类的变迁,治疗策略可能会有相应的改变。

陈教授表示,未来IBD的诊治将是根据患者特性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更多地考虑并发症、治疗史、环境因素、患者偏好、不良反应等。因此,未来将有更多基于组学的治疗策略研究,包括环境、基因、肠道微生态、免疫组,建立综合个体组学谱,并以此开发相对特异性治疗药物;同时,提升患者角色的重要性,各方助力,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blob.png

内镜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共识要点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DETT)是利用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建立一条位于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间的通道,通过该通道进行黏膜层侧、固有肌层侧及穿过固有肌层到消化管腔外的诊疗技术。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介绍了新发布的《消化内镜隧道技术专家共识》,就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中内镜操作规范及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黏膜隧道的建立涉及:患者体位、隧道开口类型、开口封闭方法。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时,术者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最佳体位进行手术操作;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术中,推荐仰卧右肩抬高位进行手术操作。开口类型推荐倒T型开口。

ESTD术后食管狭窄是主要并发症;操作中注意减少肌层损伤、术后创面注射或口服激素及金属覆膜支架的放置等预防食管狭窄的方法同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最大程度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推荐术前30 min至术后48 h静脉应用抗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

消化微生态

深入探索大肠癌和肠道菌群关系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介绍了如何开展肠道菌群和大肠癌的研究,并列举了肠道菌群和大肠癌的一些研究现状,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强调,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大肠癌和肠道菌群的机制。

房教授介绍,大肠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构成的肠道微生态。

目前已知的大肠癌相关肠道菌群主要有:(1)具核梭杆菌,是革兰阴性厌氧菌,平时寄生在口腔,可以入血,且血里含量高则大肠癌发病率高。主要发生机制是破坏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缺陷,使机体抗肿瘤免疫遭破坏;(2)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和产colibactin的大肠杆菌;(3)一些双向作用的菌群,如粪肠球菌,引起ROS介导的DNA损伤;(4)厌氧消化链球菌等。

房教授表示,研究能否顺利开展与研究顶层设计是否考虑全面密切相关。应根据设计的主要临床问题选择研究设计,如大肠癌的病因,可做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试验性研究等;如看临床疗效,最好选择RCT研究;如诊断试验评价,则做横断面研究;观察预后,则队列研究和随访研究都可以。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新型检测方法初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介绍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检测评估方法以及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疾病的临床意义。

肠道菌群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饮食、应激、环境、药物因素等,还有患者自身因素如基因、免疫等。肠道菌群包括腔内菌和黏膜菌。腔内菌主要跟肠内的消化、营养代谢有关。黏膜菌主要是黏膜表面,主要跟炎症和免疫有关。肠道的菌群指数变化跟氧气含量、pH值、肠道运动功能等有关,还有内源性的影响肠道运动功能的一些因素,如抗菌肽等。SIBO指上消化道提取液的细菌浓度>105 CFU/ml。

目前认为,IBS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细菌过度增长和肠道的菌群混乱。约23.7%~45.8%的IBS患者合并有SIBO。大多数研究认为,IBS患者SIBO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肠道SIBO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上消化道提取液培养、葡萄糖呼气氢试验、乳果糖呼气氢试验,临床上两种呼气试验使用更多一些。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开展的肠道SIBO检测方法探索。通过研究发现,直肠黏膜肠道菌群紊乱指数(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能判断十二指肠发生SIBO的可能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0%,指导IBS早期临床干预。

肝病

区别肝硬化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  减少误诊漏诊

临床上,80%~90%的门脉高压都是由肝硬化引起,但仍有少部分并非肝硬化引起,叫非肝硬化门脉高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介绍了两种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先天性肝纤维化是一个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性的疾病,其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门脉高压、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但肝功能相对正常。一般至少在早期不是真正的肝硬化,多见于小孩、青年患者。只要进行肝穿,诊断相对容易。 

治疗上,由于肝功能相对较好,主要处理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一级预防和肝硬化门脉高压一样,治疗急性出血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同。二级预防可考虑外科手术。患者若最后出现肝功能衰竭,也可做肝移植。

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毒素、自身免疫、高凝状态等有关。在日本50岁左右中年妇女较多见,印度以20~40岁年轻男性为主。最大的病理特点是:肝外门静脉、肝静脉正常,肝内非常细小的门脉支可能有少许变化,影像学无法清楚识别。该病易误诊为肝硬化,需要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

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日本、亚太地区肝病学会都发表过诊断标准。最新的2011年美国的诊断标准提出:有门脉高压,肝静脉通畅,没有肝硬化,没有引起肝硬化的其他原因。病理学上除外先天肝纤维化等。

总体来看,存活率相对较好,但发生出血风险、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比肝硬化高。如何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门脉高压类似,但外科手术相对较肝硬化门脉高压积极。

blob.png

消化道早癌

提高胃癌早期病变检出

主观愿望+客观技术均需提升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晓平教授表示,胃早癌的检出越来越成为关注热点。据胃癌的肉眼分类(图1),一些表浅型已是进展期胃癌。据法国标准,0-Ⅱa型与1型的差别在于隆起部分超过闭合活检钳就是1型,稍微隆起未超过闭合活检钳就是0-Ⅱa型。早期病变几乎都是0-Ⅱ型病变,几乎完全平坦。

目前内镜诊断有三个步骤:内镜观察、病变存在的诊断、病变性质的判断。邹教授表示,这三个过程中,都有可能把病变漏掉,其原因是没看到、不认识、分不清。

邹教授介绍了一些减少漏诊的策略。

首先,做胃镜需要一个高质量、全面的准备,需要把黏液、气泡去掉,蠕动很厉害时还要用解痉药把蠕动去掉一点,才能看到细小的早期病变。

其次,熟悉胃癌的易发部位,包括胃窦的小弯侧以及贲门下的小弯,然后才轮到胃窦的大弯,最少见的是胃体的大弯。

第三,了解内镜的盲点,分别在贲门下、胃角的胃体侧、胃体大弯侧。其中两个很重要的盲点跟两个高发部位几乎是重叠的,需要重视。

第四,要重视胃癌发生的背景病变。在分化型胃癌患者身上,60%~70%以上患者是发生在萎缩、肠化、HP感染背景下。淋巴滤泡增生是因为有严重的HP感染,所以这些患者将来不是淋巴瘤就是胃癌,这些患者是检查找胃癌的重点患者。看见黄色瘤,70%~80%是HP感染。看到放射状充血,黏膜非常红润,有胃底腺息肉有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就表明这些患者没有萎缩、没有肠化、没有HP感染,这些患者得胃癌的概率非常低,如果得胃癌主要在胃体的上部大弯处找。

第五,要警惕多发病变。邹教授强调,发现早癌,装备很重要,但你的愿望更重要。提高早癌检出率需要首先有这样的愿望,不断提高内镜诊断水平,在实践中进行病例的不断比较,总结经验。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