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CDA2018年会】敏感性皮肤引发关注

时间:2018-11-10 01:40:52来源:未知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利 阅读: 100608

微信截图_20181110014227.png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加重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敏感性皮肤日益增加,国内外调查显示,患病率在30%~50%不等,已引起全球皮肤科医师的关注。

大多数学者认为敏感性皮肤主要表现为对环境或护肤品的耐受性阈值降低,易受到各种因素激惹而产生刺痛、干燥、瘙痒等主观症状,没有明显的客观体征。反复受到刺激的敏感性皮肤,面部皮肤阵发性的潮红可能演变为毛细血管扩张。由于以上的症状也可以发生在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或皮肤过度清洁等多种因素致使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故有学者认为敏感性皮肤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

敏感性皮肤的发病原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更常见于长期使用劣质产品、频繁地去角质或使用磨砂膏等;紫外线辐射、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均会诱发或加重皮肤不耐受。敏感性皮肤的机理尚不明确,根据临床症状和目前获得的实验数据,推测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神经末梢暴露、神经传导功能增强、炎症介质释放和血管扩张共同作用导致了皮肤耐受性阈值降低,对正常人能够承受的环境变化、护肤品等反应过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敏感性皮肤”不同于“皮肤过敏”。后者是由变态反应介导的,仅对特定的导致过敏的物质产生反应;而敏感性皮肤的刺激因素无特异性,强调其皮肤屏障的脆弱和异常的神经调节机制。但两者也互为关联:不耐受性皮肤由于屏障功能脆弱,对特异性过敏体质者更容易发生皮肤过敏;而一旦发生皮肤过敏后,破坏了皮肤屏障,对内、外界刺激的耐受性显然会随之降低。用“不耐受性皮肤”代替“敏感性皮肤”,更容易与“皮肤过敏”相区别。

由于缺乏客观体征,常常是通过仔细的问诊或设计问卷、乳酸试验激发或检测与皮肤屏障相关的参数如经皮失水率等判断皮肤不耐受的程度。尚无满意的药物能够快速地改善皮肤高敏感状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护肤品尤为必要。禁止过度按摩、去角质、磨砂损伤皮肤屏障,尽量少用或不用洁面产品。推荐使用含有神经酰胺、天然保湿因子、类似皮肤脂质等成分的保湿霜,修复脆弱的皮肤屏障;含有马齿苋、洋甘菊、积雪草等天然植物提取成分的水剂或乳液,舒缓过度紧张的皮肤末梢神经。面部潮红持续甚至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可采取强脉冲光等物理方法处理。皮肤不耐受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出现皮肤红肿等客观体征时,则需要采用冷敷、复方甘草酸苷、羟氯喹等抗炎等药物对症治疗。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