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基于中国证据预防妇科术后静脉血栓

时间:2017-12-28 15:10:49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5574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围手术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因素。10月,由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和中日医院王辰院士领衔,全国20余位专家参与制定的。《妇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六成深静脉血栓无典型表现

近2/3的DVT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DVT的诊断有赖于辅助检查。72.5%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患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下肢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为下肢弥漫性疼痛和肿胀;髂静脉血栓形成则表现为整个下肢肿胀。

推荐使用下肢加压超声检查

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CUS)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无创检查,能全面探查下肢近端静脉(股总静脉、股浅和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远端静脉(胫前和胫后静脉、腓静脉、比目鱼肌静脉和腓肠肌静脉),当静脉管腔增宽、失去可压缩性,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充盈缺损,挤压远端肢体血流信号无增强、减弱或消失时诊断DVT。超声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3个月后DVT的发生率极低。

CUS诊断下肢近端静脉血栓的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5%;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改进,CUS诊断下肢远端以及肌间静脉血栓的失败率低至1%,3个月后DVT的发生率仅0.3%。因此,对于围手术期高危患者的筛查,推荐首选CUS作为检查手段。

六因素可预测深静脉血栓

我国的证据显示,对于无预防措施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包括6个:年龄≥50岁、高血压、静脉曲张、手术时间≥3 h、术后卧床时间≥48 h以及开腹手术。

由于DVT的严重危害,共识建议对具有上述1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筛查,筛查主要针对下肢DVT。

根据研究,97.1%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发生于术后1周内,故推荐于术后2~7 d进行CUS检查。

推荐D-二聚体检测与影像学检查

PE的重要特点是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发病隐袭,甚至猝死,极易被漏诊。我国的资料显示,45.7%的妇科盆腔手术后的DVT患者合并PE。患者出席以下症状应考虑PE:低氧血症、呼吸困难、晕厥、心动过速、胸痛。因此,妇科手术后罹患DVT或出现上述症状者,应积极除外PE。

疑诊DVT或PE患者推荐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在急性VTE患者中其水平升高,通常采用的界值为500 μg/L,是最常用的反映凝血和纤溶激活的标志物。急性VT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平均升高8倍,抗凝治疗后逐渐降至正常。D-二聚体对PE诊断的敏感度达92%~100%,但特异度为40%~43%。D-二聚体用于诊断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其阴性预测值更具临床意义,可作为DVT或PE的排除诊断标准。可疑PE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3个月后血栓的发生率仅0.1%。因此,对于疑诊DVT或PE的患者推荐D-二聚体检测,如结果正常,可排除急性DVT或PE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技术对PE诊断意义重大

CT肺血管造影(CTPA):妇科手术后罹患DVT和高度疑诊PE的患者,如病情允许,推荐CTPA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我国的资料显示,确诊DVT的患者经CTPA检查,45.7%确诊合并PE。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PE的敏感度达83%,特异度为96%。荟萃分析(Meta分析)显示,CTPA结果正常的患者3个月总的PE发生率仅1.2%。

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V/Q显像与CTPA相比,所致辐射和使用对比剂较少,相对安全,也较少引起过敏反应。V/Q显像的结果分为:正常或极低可能、低度可能、中度可能、高度可能。结果为“正常或极低可能”“高度可能”具有诊断意义;当结果为“高度可能”时,诊断PE的特异度高达96%。而部分结果不确定(指低度可能或中度可能)的患者未来PE的发生率达10%~40%。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MRPA因无需注射对比剂,可用于碘过敏的患者。MRPA对段以上肺动脉内血栓诊断的敏感度为50%~87%,特异度为97%~100%。且其可区分新鲜和陈旧血栓,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肺 动 脉 造 影(PAA):PAA诊断PE的敏感度约为98%,特异度为95%~98%。但PAA为有创检查,且有发生致命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现已很少使用。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多用于评估患者的右心室大小及心功能,仅个别患者可通过此检查发现位于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近端的血栓。

共识指出,减少VTE的危害重在预防,基于风险分级的预防可以提高预防效率。Caprini评分是国际上常用的VTE风险分级评估模型,根据危险因素和赋值计算总分,其风险分级为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和极高危(≥5分)。

image.png

减少VTE的危害重在预防基于我国数据、适合妇科手术后VTE风险分级的G-Caprini模型

目前国际上应用的VTE风险分级评估模型均基于西方国家的多学科综合数据,由于东西方人种特征、妇科疾病特点以及医学技术水平等存在差异,应建立适合我国的妇科手术后VTE风险评估模型。基于Caprini评分,结合我国的研究结果,确定了6个危险因素与妇科手术后DVT独立相关。将每个因素赋值1分,根据评分之和,将患者分为4个风险等级(表1)。共识将该评分模型命名为G-Caprini,依据患者所处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共识VTE预防的推荐意见

妇科手术时应补足体液量、减少创伤、严密止血、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必要时手术区域留置引流管,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基于风险分级选择预防措施,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尤应注意。术后应尽可能不用止血药,止血药的使用是DVT的独立影响因素。

妇科手术后VTE的发生率高、危害严重,但VTE可防、可治,关键在于重视,重视预防、重视加强多学科合作,可有效减少VTE的危害。

image.png

image.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