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优势互补

时间:2018-12-20 11:04:09来源:未知作者:郑真真 阅读: 64985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与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其实质是中西医的优势互补。

陈香美  用循证医学方法证实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image.png

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香美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疾病临床疗效。中医与西医对疾病认识思维的一致性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中医的优势在于诊治理念先进,注重防病于未然、个体化医疗;西医的优势在于检验、影像等诊治技术先进,药物体内过程和作用靶点清楚,药品质量标准化。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获肯

陈香美院士指出,研究者要用循证医学方法证实中药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的特色与疗效。目前我国已开展系列临床循证研究。在一项针对IgA肾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中证明了中成药黄葵胶囊的疗效。结果显示,对于蛋白尿0.5~3.0g/d的CKD 1~3a期患者,黄葵胶囊降低尿蛋白的疗效不劣于氯沙坦钾,并且不影响肾功能,与氯沙坦钾的治疗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陈院士指出,未来要创新和突破研究技术和方法,创研循证医学研究新方法,建立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制剂等质量标准,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创新。

CNRDS为中国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陈院士介绍,过去中国有多少尿毒症患者并不清楚,有多少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不清楚,并且缺少全国血透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预计我国尿毒症患者超过150万。依赖血透和腹透维持生命,每年医疗费用超过1000亿元,患者生存质量差,死亡率高。

为了掌握尿毒症患者的基础数据,2010年,陈香美院士带领团队设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网络系统(CNRDS)。CNRDS分为三级进行管理,推动尿毒症列入国家大病医疗保障,使广大肾病患者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尿毒症患者因病返贫的状况。

CNRDS获取了全国血液净化患者情况数据,向世界发布了中国血液净化患者数量和变化趋势,2017年中国血透患者约52万,腹透患者8.6万,血透中心数量5466家、腹透中心数量975家。2017年全国血液透析数据显示,2011~2017年,透析龄>5年患者比例逐年增多,从11.0%升为26.4%。

在透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从59.5%降为50.7%,糖尿病肾病从15.1%升为18.5%。新增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从54.3%降为37.5%,糖尿病肾病从18.0%上升为25.4%。

陈院士强调,近年,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血液透析比例逐年增加,未来一定要做好糖尿病的防控,糖尿病肾病的防控。

陈赛娟 传统中药治疗白血病价廉物美

image.png

公元前460~370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用雄黄和雌黄糊剂治疗溃疡。公元581~682年唐代孙思邈用砒霜丸剂治疗周期性发热或疟疾;公元1518~1593年明代李时珍用砒霜治疗很多疾病。砷剂(ATO),俗称砒霜,是一种古老的药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院士介绍,2012-2017年全国22家单位联合开展了砷剂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靶向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随机、开放、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中危患者单用ATRA和砷剂联合靶向治疗,可不用化疗,砷剂可取代化疗,高危患者可减少化疗。进一步优化了APL治疗方案。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髓系白血病。 

高三尖杉酯碱(HHT)20世纪70年代从中国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被证实具抗癌活性; 90年代被批准进入抗癌药物目录,并载入1990版中国药典。2012年10 月,美国 FDA批准用于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2013年,以HHT为基础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HHT为基础的方案优于国际标准(DA)方案,该研究成果论文2013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杂志(IF=24.73)。

HHT治疗AML的分子机制表明HHT可直接结合NF-κB抑制因子(NKRF),增加p65蛋白与NKRF蛋白的结合,并干扰p65-p50异二聚体的形成,进而削弱转录因子p65对下游MYC基因的活化。HHT可进一步扩展应用于AML中MYC基因表达增加的患者。HHT疗效显著,价廉物美,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卫生经济学发展治疗白血病的道路。

张伯礼  依靠创新驱动 传承发展中医药

image.png

当今,医学界面临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老龄化,疾病谱、生活方式变化等,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坚持对中医药优势的高度自信

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学具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医学界的挑战,中医药学以其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和防病治病方法,可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提供中国办法。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比如中医针灸、拔火罐技术在传播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人们的欢迎。菲尔普斯肩上的火罐印迹就是一个例证。

张院士强调,“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我们要坚持中医药优势的高度自信。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产生原创的成果。”

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彰显了中医药的先进性和重要价值。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20年,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医疗、科技、教育、产业、国际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成功了一批中药新药,完成了一批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中药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已经达到2万亿元规模。

当前,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现行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适应,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与承担的使命还有一定的差距。张院士指出,“临床证据与产品的质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需要重视的两个最关键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创新驱动。”

当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产业形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堪称“针界奇迹”

image.png

中医所言哮喘包括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十余种具备哮喘症状的疾病。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师从著名针灸专家、新中国针灸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邵经明教授,不仅得到了“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的真传,其研究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发现和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面亦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主审编辑发表专门评论,认为靶向Transgelin-2受体的治疗为解决当前哮喘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是邵老经过50余年的艰苦探索,反复筛选穴位,不断改进方法,研创而成,其疗效非凡,堪称“针界奇迹”。本方具有方精穴简、理明证清、效专力宏的特点。

针灸治疗哮喘主穴:肺俞(双)、风门(双)、大椎。操作:肺俞、风门穴,成人用1寸毫针直刺5~8分,儿童用5分毫针直刺2~3分;大椎穴,成人用1.5寸毫针直刺1~1.3寸,儿童用1寸毫针直刺5~8分。

针入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出针后,用大号火罐在大椎和两侧肺俞穴之间拔火罐,留罐10~15 min。

本方法对重症哮喘患者需配合其他治疗;对伴有肺气肿者可缓解动则气喘症状,远期疗效需长期治疗。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可减少激素用量。孔最穴可代替β2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控制哮喘小发作,其效果优于定喘穴。单用主穴无效时,加用足三里穴可使1/3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列缺穴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单纯性干咳症状缓解效果不明显,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干咳除外。

疗程:哮喘发作期间每日治疗1次,缓解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时间每年夏秋7~9月为宜。连续3年治疗效果可以得到长期巩固。

注意事项:三主穴均禁深刺,以免发生意外。拔火罐时间不可太长。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感冒。

旋提法治疗颈椎病提升安全性 

image.png

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被列为第二大顽症。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电脑的广泛应用,颈椎病有迅速增加和年轻化趋势。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手法操作技巧性强,因缺乏规范,而影响治疗效果,并有不良反应报道,并且对手法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领导团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联合攻关。

量化旋提手法

不再忧虑安全性 

根据祖国医学“筋束骨”的理论,结合牵引作用特点,朱立国教授团队继承传统旋转手法,建立了旋提手法及其操作规范。应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头盔式颈椎活动量化主要效应指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其有效率为91.51%,愈显率为56.44%,牵引有效率为64.42%,愈显率为6.73%,无不良事件发生。建立了动态同步髓核内压力测量方法、三维激光脉冲式动态摄像系统,首次动态同步测量旋提手法安全、有效降低颈椎髓核内压力变化,实现连续、动态的三维定点测量,动态描记颈椎各节段三维位移规律。

本项目首开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先河,解决了手法操作难以重复、难于量化、安全性差的关键问题,开创手法研究新模式,促进中医特色疗法的规范化研究和推广、应用。

内外兼治  筋骨并重

神经根型颈椎病存在发病率高、愈显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如何提高愈显率、降低复发率是临床防治的目标。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及病理特点,朱立国团队制定了“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配合”理念指导下的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旋提手法、药物及颈椎康复操,将颈椎病的有效率由79.31%升至96.17%,愈显率由12.93%升至53.61%,6个月复发率由22.41%降至8.46%。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方案的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解决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愈显率低、复发率高的瓶颈问题。 

针刺腧穴抗炎异于迷走神经电刺激 

image.png

美国罗格斯大学医学院Luis Ulloa教授是最早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淋巴细胞炎症调控机制的探索者之一。Luis Ulloa教授介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2016年实施了“刺激外周神经活动以减轻疾病状况”(SPARC)计划,拟通过电刺激外周神经等治疗特殊疾病,如脓毒血症、帕金森综合征、癫痫、疼痛等。因这种技术比药物有更好的疗效,有学者将之称为“电子药物”。

Luis Ulloa教授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足三里”能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小鼠炎症模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介素6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水平,且该效应与西方医学界普遍使用的“迷走神经电刺激法”不同。针刺抗炎作用不因脾脏切除而消失,也不依赖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

机制研究进一步提示,电针通过穴位刺激坐骨神经提高芳香族L-胺基酸类脱羧基酶蛋白表达,激活神经免疫调控网络并通过肾上腺产生多巴胺,从而实现全身抗炎作用。如果给予Ⅰ型多巴胺受体特异性激动剂非诺多泮,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高迁移率蛋白1水平并观察到“类针刺”抗炎作用。

image.png

中医药不仅用于慢病 

也可救治急危重症

image.png

中医急诊学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断、辨证救治的学科。从临床角度而言,他是现代急诊学的重要分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疗法有中药灌肠、针灸、耳穴压豆、刮痧、中药包热敷等。中药新剂型的研制与发展为中药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了更大的优势。

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历史悠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方邦江教授介绍,几千年来,中医学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没有现代医学介入的漫长年代中,一切急慢性疾病皆诊治于中医药。

《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中医急症相关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治要点及预后,奠定了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急症理论的发展。张仲景以当时伤寒热病为基础,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急诊学辨证救治体系。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等最终奠定了中医急诊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急诊学的现代运用

天津南开医院吴咸中院士建立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临床研究方法,确定了以“通里攻下法”为代表的“急腹症八法”的治疗法则。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王今达教授推动了脓毒血症的治疗。朱培庭教授灵活应用“理气解郁、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基本治法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病。国医大师朱良春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白喉、疟疾、毒蛇咬伤等。

方邦江教授介绍,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理论十分丰富,在中医学中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外感热病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理论有了新的进展。2003年非典初期,广东省中医院探索的中医治疗SARS方案取得了很好疗效,并得到WHO专家的肯定。

中药新剂型的研制与发展为中药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了更大的优势。据统计,已广泛用于临床的中药制剂(针剂、颗粒剂等)达40余种。

除了几千年积累下的医药经验和知识外,中医的价值还体现在对生命的认识和医学的根本见解上。中医是道法自然的医学,平衡的医学。它不是对抗医学,而是用药物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

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image.png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恶性肿瘤中心Lorenzo Cohen教授团队结合医学项目致力于减少癌症诊断和治疗的负面影响,提高疗效,并改善生活质量。该团队通过临床前试验确定了华蟾素的有效成分,并通过两项临床试验揭示了其潜在功效。

此外他们对针灸缓解疼痛,对气功和太极拳如何改善接受放射治疗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有证据表明,癌症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人们可以改变患癌风险,也可通过饮食、锻炼和压力管理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