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抗血小板研究领衔世界
2018年5月公布的POINT研究针对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90 d,对比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降低90 d复合血管事件达25%,但主要出血增加2.32倍。POINT研究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1 d是最佳时间点,获益最大,再一次验证CHANCE研究的结论。2018年发表在BMJ 的一篇荟萃分析也提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0~21 d是更合理的治疗时长。CHANCE研究的结论在全球范围得到验证。
在过去的6年间,国内外权威指南都因CHANCE研究的结论而改写。2014年美国AHA/ASA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8年美国AHA/ASA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 BMJ临床实践指南等均对CHANCE方案进行推荐。2018年加拿大卒中最佳临床实践指南将双抗级别提升到A级,CHANCE研究结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王伊龙:INSPIRES研究将探索大动脉狭窄强化治疗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王伊龙教授团队带来了“高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强化药物治疗研究”(INSPIRES),这是天坛医院研究团队继“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CHANCE)后的又一重磅研究。目前,研究正于入组患者阶段。
INSPIRES研究计划在中国200余家分中心开展。希望通过对比强化抗血小板(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标准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早期高强度他汀(80 mg阿托伐他汀)与延迟高强度他汀(40 mg阿托伐他汀)在降低急性高危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评估强化联合治疗对比非强化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截至2019年1月底研究已入组130中心的334例患者。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颅内大动脉狭窄亚洲人群更为常见。目前,对治疗大动脉狭窄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尚无清晰的推荐。
INSPIRES研究将进一步回答CHANCE未回答的问题:(1)扩大NIHSS评分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INSPIRES研究将入组NIHSS评分扩大至5分。(2)延长发病时间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INSPIRES研究将发病时间窗扩大至72 h。(3)低狭窄但伴有多发性可疑栓塞机制的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
戴海斌:ESRS>3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优选氯吡格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戴海斌教授团队于2017年发表研究显示: Essen卒卒中险评分(ESRS)是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临界点;在 ESRS>3 的患者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在此次国际卒中大会海报上戴海斌教授发表一项5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对于ESRS>3的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氯吡格雷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是此类患者更佳的抗血小板治疗选择。此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良好治疗依从性的患者临床预后更好。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时进行ESRS评分。出院时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5年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175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其中,878例患者完成随访调查,阿司匹林组621例,氯吡格雷组2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ESRS>3时,抗血小板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较氯吡格雷(OR=2.035),以及停用抗血小板药物(OR=0.414,P=0.025)均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
联合西洛他唑双抗治疗或可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热点话题,也吸引着全球的学者投入大量研究。2月6日,日本国家心脑血管中心Kazunori Toyoda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卒中患者如果联合服用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其卒中复发风险几乎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者的一半。(Medscape网站)
研究者表示,虽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被证明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但其获益被长期使用的出血风险所抵消。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相比,可以在不增加严重出血的情况下预防卒中复发,因此研究者观察联合西洛他唑的双抗治疗是否适合长期使用。
研究纳入1839例患者,这些患者早在6个月前罹患缺血性卒中,其中7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83例服用氯吡格雷。随机分为联用西洛他唑组(932例)和单药治疗组(947例)。
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都有类似的大出血风险。双联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相比,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复合事件也减少了一半。此外,双重治疗也使任何卒中、缺血性卒中或TIA,以及所有血管性事件的风险减少近一半。两组患者每年发生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少于1%(HR=0.66)。
【溶栓】
EXTEND研究:溶栓时间窗或可延长到9 h
会上,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溶栓时间的临床研究(EXTEND)研究引起了现场专家的广泛关注。EXTEND研究表明,对采用自动CT灌注成像的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延长到9h,仍可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Medscape网站)
研究纳入225例患者,112例接受安慰剂治疗,113例接受溶栓治疗。入院调整NIHSS评分和年龄的相对风险(RR)为1.44(P=0.04)。根据卒中后的随机化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4.5~6h,6~9h,及醒后卒中(发病确切时间未知)。研究使用CT灌注或MR灌注成像和RAPID软件进行自动图像处理。该软件解释图像并指示患者是否具有小的梗塞核心和大面积的可挽救的大脑,用于确定特定患者是否可能从血栓溶解中受益。研究的半暗带错配标准如下:低灌注与核心体积比>1.2,灌注损伤至核心绝对差值>10 ml,缺血性核心病变≤70 ml。
共纳入99名tPA组患者和105名安慰剂组患者。大多数患者(65%)属于醒后卒中,其次是6~9小时组25%,4.5~6小时组10%。患者随机接受0.9 mg / kg 静脉注射tPA或安慰剂治疗。从最后已知发病时间到tPA治疗的中位时间为9.9 h,而安慰剂为8.9 h。
主要结局90天mRS 0-1的结果与ITT分析中相似。调整后的RR为1.45(P=0.045)。次要结局为90天时mRS 0-2,tPA组为51%,安慰剂组为43%(P=0.049)。 与安慰剂组相比,tPA组的再通和早期神经系统改善更好。安全性结局,安慰剂组90天的死亡率为9.5%,tPA组为11.1%(P =0 .77)。1%的安慰剂和6%的tPA患者在36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调整RR=6.9(P=0.066)。
研究者表示,根据目前的指南,只有确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4.5 h之内,才可以给予其静脉溶栓治疗。但先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缺血半暗带存在时间可达24 h,且通过挽救组织可以改善临床结果。
EXTEND研究是第一次用自动半影成像在较长时间窗内进行阳性溶栓试验。评论认为,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使我们能识别最有可能从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然而,未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大型中心之外使用先进的成像软件。
【危险因素·血压】
RIGHT2研究:早期硝酸甘油降压不能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结局
RIGHT2研究显示,院前应用硝酸甘油(GTN)贴片降压并不能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的总体结局,无法减少卒中后残疾的发生。该结果同期于2月6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Medscape网站)
RIGHT2研究在2015-2018年共纳入1149例收缩压>120 mm Hg疑似超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73岁,男性占52%),随机分为对照组(581例)与硝酸甘油组(568例),分别在症状出现后4 h内应用假贴片和硝酸甘油贴片,随访90 d。最终诊断结果显示,52%患有缺血性卒中,13%患有脑出血,10%患有TIA,26%患有非卒中模拟病。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62 mm Hg和163 mm Hg。
与对照相比,硝酸甘油组并未改善总体预后。在卒中及TIA患者中,与对照相比,硝酸甘油未能显著降压,未能改善患者的主要终点(OR=1.25,P=0.083),也未降低死亡风险(HR =1.24,P=0.17)。 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对于伴脑出血的患者而言,应用硝酸甘油贴片似乎还使其预后恶化。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表明:脑出血、卒中早期(<1 h)和严重卒中患者早期使用硝酸甘油是不利的。脑出血患者在早期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时可能会遭受“双重打击”,因为它可以使血管扩张,增加大脑中的出血。硝酸甘油使用越早疗效越差。
ENCHANTED研究:强化降压虽安全但未改善整体卒中恢复
ENCHANTED研究是一项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A arm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低剂量组阿替普酶虽在疗效方面未达到非劣效标准,但安全性方面,其可减少颅内出血风险。这一结果已于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B arm是关于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30~140mmHg)和标准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80mmHg)是否会改善溶栓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结果,于此次大会上首次发布,且同步发表在Lancet杂志上。(Medscape网站)
2013-2018年15个国家110家医院的2196例急性缺血性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强化治疗组1081例,指南推荐组1115例。在2175例实际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中,1466例(67.4%)被给予标准剂量。强化治疗组24h的平均收缩压为144.3mmHg,指南组为149.8mmHg。
结果发现,接受强化或标准降压管理的患者在90 d的残疾水平方面没有差异;与标准降压管理相比,强化降压后脑出血患者明显减少(18.7%与14.8%, p=0.0137)。大和严重脑出血随血压的降低而降低。强化降压管理没有发现危害。
这项研究明确表明,强化降压通过降低脑部严重出血风险,有可能使溶栓治疗更安全。不过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为何脑出血风险降低并没有转化为改善患者的总体结局。
【危险因素·血糖】
SHINE研究:强化降糖未改善卒中康复
高血糖或血糖增加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很常见,临床数据显示,高血糖与急性脑缺血患者预后较差相关,且重度高血糖增加缺血性脑损伤。然而,降低血糖能否改善患者预后尚不清楚。SHINE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卒中康复方面,强化静脉注射(IV)胰岛素治疗并不优于标准胰岛素注射。(Medscape网站)
SHINE研究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评估使用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与标准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长达72小时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110 mg/dl或未知糖尿病,血糖≥150 mg/d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NIHSS评分3~22。强化治疗组:胰岛素滴注 ,血糖目标80~130 mg/dl;标准治疗组:SQ胰岛素q 6 h,血糖目标<180 mg/dl。
初步结果显示,与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标准血糖(葡萄糖)对照相比,静脉注射胰岛素在90 d时未改善卒中结局。此外,强化血糖治疗增加患者发生极低血糖(低血糖)风险,且需消耗更多资源,如增加护理人员的监督。
【新探索】
流感样疾病或与卒中、颈动脉撕裂风险有关
会上两项初步研究指出,流感样疾病与卒中和颈动脉撕裂的风险增加有关。(Medscape网站)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患类似流感疾病的患者在患病后15 d里,卒中几率增加了近40%,这种增加的风险长达一年。
研究审查了2012-2014年纽约住院和门诊患者记录,2014年有30912例患者患缺血性卒中。男性占49%,黑人占20%,城市占84%,平均年龄71.9岁。研究者希望看到农村和城市间流感-卒中关联的差异。
结果发现,类似流感的疾病与卒中间的联系,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男性和女性之间,以及在种族群体中,都是相似的。流感-卒中的联系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炎症所致。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对抗类似流感的疾病后的一个月内,颈动脉撕裂的风险也会增加。非创伤性颈动脉夹层是15~45岁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回顾了纽约2006-2014年首次非创伤性颈动脉夹层的3861例病例,平均52岁,男性55%。在颈动脉解剖前的三年里,研究人员发现了1736例流感样疾病和113例流感。
与一年和两年前的同一时间相比,患者在颈部动脉夹层术前30 d内更容易患流感样疾病。在流感之后,解剖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这一趋势表明,类似流感的疾病确实可能引发颈动脉撕裂的风险。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裘佳 审校 王伊龙
2月6~8日,正值我国的农历新年,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夏威夷,一年一度的国际卒中大会(ISC)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同卒中领域医学工作者的另一个春节。大会历时3天半,共有151个论坛、37个壁报展示、20个壁报发言供参会者参与、学习及交流。
中国卒中学会7位专家组成代表团,以及其他来自中国卒中领域的约百名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放弃了春节假期,来到热情的夏威夷参加此次学术交流大会,并收获满满。大会报告、壁报展示,中国学者以各种形式展现卒中领域的“中国声音”。
【中国声音】
王拥军:CHANCE研究6周年 结论获全世界验证与认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作了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中国是卒中大国,全球25岁以上卒卒中险为24.9%,而中国达到39.3%,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等数字也居高不下。77%的脑血管事件为缺血性,其中,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CE)和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NICE,即通常所说的轻型卒中和TIA)各占一半。
对于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血管再通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取栓治疗等,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而对于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血管再通治疗并无显著获益。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10%~20%的复发率,有50%的可能发展为致残性事件甚至死亡;但如果能接受合适的治疗,可恢复正常。因此,这部分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HR-NICE)需重点关注。
抗血小板治疗是卒中治疗及预防的重要策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在近20年间取得飞速发展,从单药治疗到双联抗血小板的突破,经历了艰难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
2013国际卒中大会,王拥军教授首次向全世界公布CHANCE研究的结果,引起全球瞩目。CHAN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在中国114家分中心共入组5170例患者,比较在发病24 h内启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584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90 d,与发病后24 h内单独使用阿司匹林(2586例)治疗轻型卒中(NIHSS<3)或高危tia(abcd2>4)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证明,与阿司匹林单药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使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降低32%,且不增加出血事件风险,研究结果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突破“双抗”治疗“禁区”,为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2018年5月公布的POINT研究针对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90 d,对比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降低90 d复合血管事件达25%,但主要出血增加2.32倍。POINT研究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1 d是最佳时间点,获益最大,再一次验证CHANCE研究的结论。2018年发表在BMJ 的一篇荟萃分析也提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0~21 d是更合理的治疗时长。CHANCE研究的结论在全球范围得到验证。
在过去的6年间,国内外权威指南都因CHANCE研究的结论而改写。2014年美国AHA/ASA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8年美国AHA/ASA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 BMJ临床实践指南等均对CHANCE方案进行推荐。2018年加拿大卒中最佳临床实践指南将双抗级别提升到A级,CHANCE研究结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王伊龙:INSPIRES研究将探索大动脉狭窄强化治疗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王伊龙教授团队带来了“高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强化药物治疗研究”(INSPIRES),这是天坛医院研究团队继“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CHANCE)后的又一重磅研究。目前,研究正于入组患者阶段。
INSPIRES研究计划在中国200余家分中心开展。希望通过对比强化抗血小板(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标准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早期高强度他汀(80 mg阿托伐他汀)与延迟高强度他汀(40 mg阿托伐他汀)在降低急性高危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评估强化联合治疗对比非强化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截至2019年1月底研究已入组130中心的334例患者。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颅内大动脉狭窄亚洲人群更为常见。目前,对治疗大动脉狭窄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尚无清晰的推荐。
INSPIRES研究将进一步回答CHANCE未回答的问题:(1)扩大NIHSS评分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INSPIRES研究将入组NIHSS评分扩大至5分。(2)延长发病时间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INSPIRES研究将发病时间窗扩大至72 h。(3)低狭窄但伴有多发性可疑栓塞机制的缺血性卒中能否从双抗治疗中获益?
戴海斌:ESRS>3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优选氯吡格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戴海斌教授团队于2017年发表研究显示: Essen卒卒中险评分(ESRS)是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临界点;在 ESRS>3 的患者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在此次国际卒中大会海报上戴海斌教授发表一项5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对于ESRS>3的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氯吡格雷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是此类患者更佳的抗血小板治疗选择。此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良好治疗依从性的患者临床预后更好。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时进行ESRS评分。出院时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5年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175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其中,878例患者完成随访调查,阿司匹林组621例,氯吡格雷组2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ESRS>3时,抗血小板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较氯吡格雷(OR=2.035),以及停用抗血小板药物(OR=0.414,P=0.025)均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
联合西洛他唑双抗治疗或可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热点话题,也吸引着全球的学者投入大量研究。2月6日,日本国家心脑血管中心Kazunori Toyoda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卒中患者如果联合服用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其卒中复发风险几乎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者的一半。(Medscape网站)
研究者表示,虽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被证明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但其获益被长期使用的出血风险所抵消。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相比,可以在不增加严重出血的情况下预防卒中复发,因此研究者观察联合西洛他唑的双抗治疗是否适合长期使用。
研究纳入1839例患者,这些患者早在6个月前罹患缺血性卒中,其中7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83例服用氯吡格雷。随机分为联用西洛他唑组(932例)和单药治疗组(947例)。
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都有类似的大出血风险。双联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相比,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复合事件也减少了一半。此外,双重治疗也使任何卒中、缺血性卒中或TIA,以及所有血管性事件的风险减少近一半。两组患者每年发生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少于1%(HR=0.66)。
【溶栓】
EXTEND研究:溶栓时间窗或可延长到9 h
会上,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溶栓时间的临床研究(EXTEND)研究引起了现场专家的广泛关注。EXTEND研究表明,对采用自动CT灌注成像的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延长到9h,仍可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Medscape网站)
研究纳入225例患者,112例接受安慰剂治疗,113例接受溶栓治疗。入院调整NIHSS评分和年龄的相对风险(RR)为1.44(P=0.04)。根据卒中后的随机化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4.5~6h,6~9h,及醒后卒中(发病确切时间未知)。研究使用CT灌注或MR灌注成像和RAPID软件进行自动图像处理。该软件解释图像并指示患者是否具有小的梗塞核心和大面积的可挽救的大脑,用于确定特定患者是否可能从血栓溶解中受益。研究的半暗带错配标准如下:低灌注与核心体积比>1.2,灌注损伤至核心绝对差值>10 ml,缺血性核心病变≤70 ml。
共纳入99名tPA组患者和105名安慰剂组患者。大多数患者(65%)属于醒后卒中,其次是6~9小时组25%,4.5~6小时组10%。患者随机接受0.9 mg / kg 静脉注射tPA或安慰剂治疗。从最后已知发病时间到tPA治疗的中位时间为9.9 h,而安慰剂为8.9 h。
主要结局90天mRS 0-1的结果与ITT分析中相似。调整后的RR为1.45(P=0.045)。次要结局为90天时mRS 0-2,tPA组为51%,安慰剂组为43%(P=0.049)。 与安慰剂组相比,tPA组的再通和早期神经系统改善更好。安全性结局,安慰剂组90天的死亡率为9.5%,tPA组为11.1%(P =0 .77)。1%的安慰剂和6%的tPA患者在36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调整RR=6.9(P=0.066)。
研究者表示,根据目前的指南,只有确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4.5 h之内,才可以给予其静脉溶栓治疗。但先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缺血半暗带存在时间可达24 h,且通过挽救组织可以改善临床结果。
EXTEND研究是第一次用自动半影成像在较长时间窗内进行阳性溶栓试验。评论认为,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使我们能识别最有可能从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然而,未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大型中心之外使用先进的成像软件。
【危险因素·血压】
RIGHT2研究:早期硝酸甘油降压不能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结局
RIGHT2研究显示,院前应用硝酸甘油(GTN)贴片降压并不能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的总体结局,无法减少卒中后残疾的发生。该结果同期于2月6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Medscape网站)
RIGHT2研究在2015-2018年共纳入1149例收缩压>120 mm Hg疑似超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73岁,男性占52%),随机分为对照组(581例)与硝酸甘油组(568例),分别在症状出现后4 h内应用假贴片和硝酸甘油贴片,随访90 d。最终诊断结果显示,52%患有缺血性卒中,13%患有脑出血,10%患有TIA,26%患有非卒中模拟病。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62 mm Hg和163 mm Hg。
与对照相比,硝酸甘油组并未改善总体预后。在卒中及TIA患者中,与对照相比,硝酸甘油未能显著降压,未能改善患者的主要终点(OR=1.25,P=0.083),也未降低死亡风险(HR =1.24,P=0.17)。 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对于伴脑出血的患者而言,应用硝酸甘油贴片似乎还使其预后恶化。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表明:脑出血、卒中早期(<1 h)和严重卒中患者早期使用硝酸甘油是不利的。脑出血患者在早期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时可能会遭受“双重打击”,因为它可以使血管扩张,增加大脑中的出血。硝酸甘油使用越早疗效越差。
ENCHANTED研究:强化降压虽安全但未改善整体卒中恢复
ENCHANTED研究是一项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A arm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低剂量组阿替普酶虽在疗效方面未达到非劣效标准,但安全性方面,其可减少颅内出血风险。这一结果已于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B arm是关于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30~140mmHg)和标准降压(收缩压目标值<180mmHg)是否会改善溶栓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结果,于此次大会上首次发布,且同步发表在Lancet杂志上。(Medscape网站)
2013-2018年15个国家110家医院的2196例急性缺血性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强化治疗组1081例,指南推荐组1115例。在2175例实际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中,1466例(67.4%)被给予标准剂量。强化治疗组24h的平均收缩压为144.3mmHg,指南组为149.8mmHg。
结果发现,接受强化或标准降压管理的患者在90 d的残疾水平方面没有差异;与标准降压管理相比,强化降压后脑出血患者明显减少(18.7%与14.8%, p=0.0137)。大和严重脑出血随血压的降低而降低。强化降压管理没有发现危害。
这项研究明确表明,强化降压通过降低脑部严重出血风险,有可能使溶栓治疗更安全。不过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为何脑出血风险降低并没有转化为改善患者的总体结局。
【危险因素·血糖】
SHINE研究:强化降糖未改善卒中康复
高血糖或血糖增加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很常见,临床数据显示,高血糖与急性脑缺血患者预后较差相关,且重度高血糖增加缺血性脑损伤。然而,降低血糖能否改善患者预后尚不清楚。SHINE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卒中康复方面,强化静脉注射(IV)胰岛素治疗并不优于标准胰岛素注射。(Medscape网站)
SHINE研究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评估使用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与标准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长达72小时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110 mg/dl或未知糖尿病,血糖≥150 mg/d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NIHSS评分3~22。强化治疗组:胰岛素滴注 ,血糖目标80~130 mg/dl;标准治疗组:SQ胰岛素q 6 h,血糖目标<180 mg/dl。
初步结果显示,与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标准血糖(葡萄糖)对照相比,静脉注射胰岛素在90 d时未改善卒中结局。此外,强化血糖治疗增加患者发生极低血糖(低血糖)风险,且需消耗更多资源,如增加护理人员的监督。
【新探索】
流感样疾病或与卒中、颈动脉撕裂风险有关
会上两项初步研究指出,流感样疾病与卒中和颈动脉撕裂的风险增加有关。(Medscape网站)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患类似流感疾病的患者在患病后15 d里,卒中几率增加了近40%,这种增加的风险长达一年。
研究审查了2012-2014年纽约住院和门诊患者记录,2014年有30912例患者患缺血性卒中。男性占49%,黑人占20%,城市占84%,平均年龄71.9岁。研究者希望看到农村和城市间流感-卒中关联的差异。
结果发现,类似流感的疾病与卒中间的联系,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男性和女性之间,以及在种族群体中,都是相似的。流感-卒中的联系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炎症所致。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对抗类似流感的疾病后的一个月内,颈动脉撕裂的风险也会增加。非创伤性颈动脉夹层是15~45岁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回顾了纽约2006-2014年首次非创伤性颈动脉夹层的3861例病例,平均52岁,男性55%。在颈动脉解剖前的三年里,研究人员发现了1736例流感样疾病和113例流感。
与一年和两年前的同一时间相比,患者在颈部动脉夹层术前30 d内更容易患流感样疾病。在流感之后,解剖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这一趋势表明,类似流感的疾病确实可能引发颈动脉撕裂的风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打造消化医学学科高地 泰康医疗消化医学中心成立揭牌
2025-06-29 -
06-242025
多方合力聚焦妇幼健康 让科学信息抵达每一个家庭
-
new聚焦AI时代的病理检验智慧化建设与创新,第三届中日病理检验创新论坛召开
2025-06-20 -
new泌尿医学中心挂牌成立!泰康医疗战略学科发展提速
2025-06-17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