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CIHFC 2017】张健: 急性心衰之中国实践

时间:2017-03-17 14:41:00来源:未知作者:董杰 阅读: 80319

1.jpg

从全球角度来看,以心衰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占住院人数的1%~4%或更多,且1年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明显高于门诊心衰患者。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健教授指出,为探索我国住院心衰患者的人群特点、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我国开展了China-HF研究,自2012-2016年共132家医院参加,入选13 687例住院心衰患者。

结果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心衰患者有如下特点:年龄相对较轻,平均64.8岁;体质指数较低,平均23.7 kg/m2;收缩压平均128 mmHg;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所占比例更少。

中国心衰患者的构成中,只有36%的患者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39.7%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剩余24.3%的患者为心脏出现明显结构性改变,但射血分数未降低。

药物治疗上,出院时HFrEF的患者利尿剂有72.2%符合用药标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67.5%,β受体阻滞剂为70%,螺内酯为74.1%,但同期住院患者非药物治疗率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制定指南方面,张教授介绍,2014年中国发布的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基本与国际接轨,一些观点也在欧洲2016年的相关指南中被采用。对于心衰治疗中最重要的急性心衰的认识,也与国外统一。

但张教授也指出,我国虽然已开展较多临床试验,如RELAX-AHF-Asia Ⅲ期研究、托伐普坦研究、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研究等,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心血管临床试验仍匮乏。

未来中国急性心衰要开展哪些工作?张教授提出四点:

一是促进心衰交流: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将我国在心衰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分享出去。二是心衰数据库平台的建设:通过心衰数据库平台,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三是医患联动管理:通过互联网公众号的使用,推广患者教育,实现医患联动,加强心衰管理,减少患者再入院。 四是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责任编辑:黄玲玲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